修心七要7:觀心性無生
創古仁波切開示
妙融法師翻譯
前面所說的都是對於外境非真實、非實有的思維與觀察的方法,現在要說的是對於我們自心、內心的觀察思維方法。
我們都有一個執著自我的心,直取外境的一切境界,我們會以為「心」是實有的,但事實上,「心」也是不真實,如同夢幻泡影一般,就如同正文中第二句所說「觀心性無生」。這就是說,我們的心性本來是無生,是自性空的。在此我們要練習觀察自己心性的無生,去體會心的空性。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心」是真實的、實有的呢?心的妄想、分別是那麼真實,貪、嗔、痴三毒煩惱不斷的生起,有時煩惱大到無法控制的地步,因此我們會想,心是真實存在的吧!此時,我們要來找心。心是在身體的裡面,還是外面,或是裡外的中間呢?當我們真的去找、去參這顆心的時候,會發現沒有辦法找出這個心的所在,因為沒有辦法看到心的形狀、顏色、相狀。若「心」沒有形狀、顏色等這一切符合色法的條件,那麼「心」就不是實體。就如同本文中所說的「觀心性無生」,我們無法看到心,也無法找到這顆心,因此,心是沒有的,既然是沒有,就表示從來也沒有所謂的生或開始,所以心是不存在的。
有人會問,「心」總是產生妄念分別,生起善心惡心,但不論是什麼心,這些都似乎是有作用的、是真實的?
比如說嗔心,當瞋心生起的時候,會感到其真實性,我們感到氣憤,瞋心好像是實際的存在著。這時我們可以來找找看,「瞋心」到底在哪裡?接下來我們會發現,根本找不到嗔心,因為一點也見不到嗔心的相狀、顏色,所以可以說,嗔心並不存在,嗔心的本性是空性的。在偈誦中說「觀心性無生」,這事說諸法的本身是空,自性空性,如夢幻泡影一般,這是一切萬法的體性、自性都是如此的。以上我們講解了「思諸法如夢」和「觀心性無生」,第一句是講「物質」,也就是一切的外境,這器世間都是空性的,第二句是講我們的心,這自心也是空性的。接下來在看第三句「對治亦自解」,這是說不只一切外境是空性、自心是空性,連所要修習的空性本身也是空性。「空」也是不存在的。般若經中說:「萬法皆空,空亦是空」,就連空性,也是不存在的。
「思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對治亦自解」這三句主要是在說明勝義菩提心,也可以說是觀察修,也就是透過思維觀察來進行修持,再下一句是「道體住賴耶」,這一句是等持修、等住修的方法,也就是將心安住在離戲論、無分別的狀態中禪修。在這裡,我們仔細的將心分成八識,眼根緣色塵生眼識,耳根緣聲塵生耳識,鼻根緣香塵生鼻識,舌根緣味塵生舌識,身根緣觸塵生身識,這是八識中依止外境而說的前五頭意識。
對五頭意識之所緣產生善惡好壞分別的便是第六識「意識」,它本身並不會緣外境而生起,但他卻會產生許多分別、思維,對一切過去未來現在產生分別思維,並產生一切好、壞、喜、惡的念頭。
從眼識到意識,這六識總是在生滅中打轉,所以也稱這六個識是「不定識」。另外「識」又有兩種,一種是煩惱識一種是含藏識,這兩識是恆常不變動的,所以我們稱其為「恆常識」。
所謂煩惱識,即是於自心執持我及我所的念頭。有時我們會生起非常大的我執,這是地六識強烈運作的原因,但是在平常行、住、坐、臥中,我們自心總會有一種綿綿不斷的執著「我」的認知,這就是煩惱識的作用。
另外,所謂含藏識,即是恆長存在的識,不論前六識如何的生滅現起,不論分別念想如何生滅,這含藏識永遠都清清明明的存在著,不滅不斷的運作著,就像石頭不可催壞性一樣,隨時存在著。
在讀到「道體住賴耶」時,很多人會以為這是唯心見地的看法,在唯心上去安住,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所謂「道體住賴耶」是指在其清明本體,自性本空上安住,而明空不二的,明空雙運這就是含藏識的性相,如不能於此道理了悟,我們說這是含藏識,若能了悟此空性之理,即可稱為含藏智,也因為是成佛做祖的根本,所以也能稱為如來藏。若不能了悟,是無明的幻象,若能了悟,即是了悟自性,正悟空性。安住於此體性中,非說實有非說空吳的安住於此中,即是「道體住賴耶」之意。
在修持空性的自性時,不是去造作一個空來安住禪修,也不是去造作一個空性去思維,而要知道自心本性本然無實,本性是空,心的自心本性是法界,是空性,此二者是無二無別的,若能物此自性,即是了悟法性之體性,這時我們無須去造作是空、非空的觀念,只是安住於含藏識的體性自性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