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導眾生轉迷啟悟,而引 導的方法,即以二諦為本,故對二諦應求得確當的了解。凡夫因迷情 妄執,不悟真理,凡情的境界,即常識的世界,是世俗有的,名為世俗諦。世、
是遷流義,俗、是浮虛不實義。依梵語,有覆障義,即凡情亂現虛妄不真而障於
真相的。勝義諦,是聖人智見體悟諸法本相,而非一般的認識所認識的。這是特
勝的真智界,故名勝義,即第一義諦。佛法教化眾生使它從迷啟悟,從凡入聖,
主要以此二諦為立教的根本方式。中觀學派的創始人是印度龍樹菩薩。他將原始佛教緣起的教義,配合初期大乘佛教「空」的思想,倡導緣起性空的佛法真實義,並透過系統化論證,建立了中觀學說。「中」是正確真實義,遠離顛倒戲論,不落空、有二邊。「觀」是聽聞、思維、觀察、抉擇法義,乃至最後的現證法性。以智慧觀察一切諸法的真實,豁破有無兩邊的戲論的諸法實相慧,名為「中觀」。龍樹菩薩主張緣起的真相在於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從生滅、一異等的世俗緣起假有無實上,顯示出世勝義實相的不生不滅。八不的緣起,能滅除世間一切落於二邊--實有、實無的戲論,歸於無生的寂滅。這是佛法的精髓。緣起的必定沒有自性,自性空寂才能從緣起而有。法法緣起有,法法自性空;故宛然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二者相成無礙。無自性的緣起,所以世俗諦的如幻如化--生滅;緣起的無自性,所以勝義諦空寂--不生不滅。從緣起的世間生滅,以顯示世間的寂滅,是佛說緣起的目的。經由緣起無我的甚深自覺,消除一切由「我」引起的對立衝突的種種惡行,外在粗重的罪過,如殺、盜、淫、妄、酒、;內在細微的煩惱,如見、愛、慢、無明,皆因甚深智觀,滅之於無形。勝義諦與世俗諦,是方便相對而安立的。世俗諦,有遷變義,如此而隱覆真
實;勝義諦,是本性空寂,離一切戲亂相,待世俗名勝義。勝義有三義:一、究
竟而必然如此的,二、本來是如此的,三、遍通一切的。故經中稱此為法性、法
住、法界。勝義諦不可想像為甚麼實在本體,或微妙不思議的實在。雖聖者的覺
境,可通名勝義,但佛法安立二諦,是著重於一切法空性。中觀常說世俗假有,勝義性空。但『智論』卷一說:「人等,世界故
有,第一義故無。如如法性,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於是有人以為龍樹不一
定說勝義空,所說的勝義空,是約世俗虛妄的我法說。我法在世俗中是有,第一
義中不可得。但真如法性,雖於世俗中無──非世間境,而勝義中是有的。所以
三乘聖者所證的真如法性,是妙有,是不空。凡夫執實,一般行為處處為私欲所累,不得自在,利他亦不外以自我為中心。聲聞雖有空慧,但偏於空寂,悲心不足,視世間無常是苦,自了心切,自認所作皆辦,不重利他。中觀行者在不落二邊的智慧中,知生死如幻,涅槃亦如幻,不急了生死,不急求涅槃。具堅定的信願,廣大的悲心,在長時大空中,以出世的智慧,作入世的利生事業,發揮即世間而出世的最高德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馬 的頭像
    小馬

    藏傳佛教~十相自在宮殿

    小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