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禪修的目的

梭巴仁波切/開示 釋妙喜/恭譯

禪修主要關切的是照顧心。雖然身和心密切相關,互相關連,卻是相當不同類型的現象。身體是可以用眼睛看見的對境,心則不然。一個家庭的成員,或許身體上有許多類似的共同特徵,但是每一個孩子天生都各有不同的性格、心態、性向,等等。雖然一起上相同的學校,不僅他們相互之間,智能和學習各自不同,而且和父母、祖父母也不一樣。我們不可能用物理充分地解釋這種心性上的差別。還有,我們應該注意到,有些小孩很精確地記得前世。他們能夠說明前世在哪裡出生、如何生活,等等,還能夠認識前世的人和物。這種報導有稽可查,可以提供有力的證據,給任何準備用公正的心去研究這件事情的調查人。

不管如何,同一個家庭中的成員之間天資不同,以及某些小孩存有前世的記憶,其背後的原因,正說明心是無始的事實。前世確實存在。雖然在此我們無法精細地分析,在一生和下一生之間,何者相續,何者不相續,重要的是記住:正如我們的心從過去世延續到現在,它也會從現在延續到將來。今生的處境是前世多生所造的身業和意業的果報。同樣,現在所造的業,決定我們來世的處境。所以,我們負有責任,塑造今世的餘生和來世多生。如果我們想要謀求有效的途徑,永遠斷除身心之苦,務必認識這一點,這很重要。

我們大家都已經生而為人。這本身就說明,我們有潛力賦予生命意義和目的。但是,為了充分利用人身,我們必須超越低等動物的所作所為。如果我們善用這樣的人身並且駕馭我們的心,便能夠完全斬斷一切苦的根源。在一生或多生之間,便能夠逃脫不由自主的生死輪迴。事實上,目前我們身不由己、毫無選擇的餘地,必須一而再地轉生,經歷不由自主的身體所有的苦。但是,只要運用得當,我們便能夠突破這個不由自主的生死輪迴,永遠逃脫所有的苦和不滿足。

但是,我們自己逃脫生死輪迴還不夠。這仍然不是適當地充分發揮人類能力之道。我們並不是唯一受苦和不滿足的人,其他一切有情和我們一樣處在相同的困境。而且其他有情大都欠缺少智慧──佛法的智慧眼 ──去尋找息苦與得樂之道。


所有的有情都和我們一樣地受苦,而且希求解脫。基於這份理解,如果我們一味地謀求自己的解脫、涅槃,顯然相當自私。我們應當令其他一切有情也能夠解脫。但是,為了啟迪其他有情,導向滅諦的正道,我們自己必須先成為圓滿的覺者。換句話說,為了幫助其他一切有情解脫,我們必須成就佛果。

譬如,假設我們想帶朋友去欣賞美麗的公園。如果我們是瞎子,不管我們多麼想這麼做,都不可能帶她去。甚至在我們考慮帶她去那裡之前,就必須具有好眼力,而且熟悉通往公園的路。同樣,一切有情的資質、性向千差萬別,在我們有能力明辨如何安排他們各自最好的修行之道,好讓他們全都能夠在我們的引導下解脫苦之前,我們自己必須具有圓滿正覺的經驗。


因此,當我們談禪修真正的目的,其實是在談成就正覺的佛果──這才能夠讓我們不僅是完成自己的目標,也完成其他有情的目標。這是從事禪修唯一的理由,也是整個目的所在。往昔所有的大瑜伽士和禪修大師修行佛法,內心都只是抱持這個目的。佛法當中的確有數以百計不同的禪修法可供選擇,視我們修證的程度而定,無論如何,當我們禪修時,應當抱持同樣的發心。


修行是非常必要的。並不是外力──其他人或上帝,強迫我們去禪修。我們要為自己的苦負責,所以,也要負全責療除自己的苦。我們現在的處境是自己造成的,也要靠我們自己去創造情勢,讓自己獲得解脫。既然人生充滿了苦,所以除了從事日常的例行事務之外,我們還必須有所作為。這個「作為」就是修行,換句話說,是禪修。如果我們不轉向內在修心,反而浪費所有的精力安排、再安排生活的表相,我們的苦還會繼續下去。無始以來,我們的苦一直存在,如果不採取有效的修行方法,苦將永不休止。


一般說來,在非常富足的環境下,很難以修行佛法,因為有許多令我們分心的事物,妨礙禪修。不過,令我們分心的真正根源,不是工業的機器、食物或諸如此類的東西,而是我們的心。


這一次我首度訪問西方,很高興意外地見到,這裡一方面物質上很進步,同時大家對於修行和各種禪修,也很感興趣。許多人很真誠地探索人生更高的意義,努力超越每天生活上無異於禽獸的俗慮。就這方面來說,我認為大家設法結合精神生活和實際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明智的作法,這提供心靈上深度的慰藉以及物質上的舒適。對這些人來說,生命必定不是一個空洞的承諾。

用許多不同材料備辦的食物,可能會非常美味。同樣,如果我們有一份工作或諸如此類的日常活動,同時盡量下功夫圓滿修行道、遵循佛法,生活可望變得非常豐富。結合這兩種生活取向,將獲得深遠的利益。


在日常生活增添一分對佛法的理解,對於一個人的心、感受和經驗,都會造成很大的差異。他的困惑會少得多,在這個物質世界中遇到困難時,所受的苦也會大為減輕。他能夠駕馭自己的心,有一個富有意義的精神架構,讓他能夠在其中善巧地處理困境。這不僅適用於每天的生活經驗,尤其更適用於死時將面臨的經驗。


如果我們從未做過任何修行──從未透過禪修的訓練去修心──環繞著死亡的經驗,確實可能會很恐怖。不過,對於最高明的修行人來說,死亡就像愉快的返鄉之旅;幾乎就像去美麗的公園野餐一樣。即使對於還沒有透過禪修而達到最高證量的人來說,死亡也可能是舒坦而非可怕的經驗。這種人能夠很輕鬆自在地面對大家終究都必須面對的死亡。他不會為了自己即將面臨的經驗,或必須把鍾愛的人、財產、身體留在身後,而擔心害怕得不知所措。

這一生大家都經歷過出生,現在正處於逐漸老化的過程。餘下來可望會發生的一件事,就是我們的死亡。雖然我們應當對自己的修行賦予更高的目的,不過,如果我們的修行能夠幫助我們,以平和的心面對不可避免的命運,我們的禪修就算已經非常管用了。

總之,禪修的表相並非重點所在。不管我們坐著的時候,兩隻手是不是這樣合掌,腳是不是那樣盤著,這些都無關緊要。

不過,非常重要的是,要察看我們所做的任何禪修,有沒有真正療除我們的苦?是否有效地消除蒙蔽內心的煩惱?是否擊潰我們的無明、嗔心和貪心?如果禪修確實減輕這些惡心,就是完美的禪修,真正實用,而且非常值得。反之,如果禪修徒然滋生並助長諸如慢心之類的惡心,那麼禪修只不過是另一個苦因。在那種情況下,即使我們或許會說自己在禪修,其實根本不算是真正依循修行之道或修行佛法。


佛法是用來引導我們遠離苦難和困境的。如果我們的修行並沒有導向這個方向,就是出了差錯,應當調查一下到底錯在哪裡。事實上,所有真正的瑜伽行者最根本的修行,是找出自己的所作所為當中,何者帶來苦,何者帶來樂?然後,盡力規避前者,依循後者。這是至要的修行。

最後一句話。我們剛開始修行佛法,開始禪修,以駕馭我們的心,大家都需要依靠適當的資訊來源。我們應當閱讀相當具有威信力的書籍。發生疑問的時候,應當諮詢精通於學習和實修的師長。這很重要。如果我們所讀的書是沒有通達的人寫成的,會有很大的危險,我們可能會把生命耗費在依循邪道。甚且更重要的是,要選擇正確的師長、上師或喇嘛──他本身必須具備正確的證量,而且必須真正依教奉行。


我們的禪修或修心養性,不應當是被動的。我們不應當盲目地聽信別人,即使是某位大師的話,因而沒有辦法突破苦的束縛。相反地,我們應當運用自己天生的智能去檢查,看看他們建議的行動方針是否有效。如果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某個教法有效而且有幫助,就要盡全力去依循。好比一旦我們發現有充分的理由,可以預期某種藥物能夠把我們的病治好,就應當服用它。否則,如果我們不管手上拿到什麼東西,都把它吞下去,會冒很大的危險,不但沒有把病治好,反而使它更惡化。


這是我對有興趣學佛和禪修的初學者最後的建言。性靈的探索可能很值得一試。即使你沒有辦法修行佛法,僅僅是理解佛法,就能夠豐富你的生命,令生命富有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馬 的頭像
    小馬

    藏傳佛教~十相自在宮殿

    小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