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證上人( 1925-2001 )俗名黃金柱,高雄市人,民國十四年生於左營軍港桃仔園,後因日據時代該處被規畫為軍港預定地,而舉家遷移至內惟地區。
上人俗家務農,父黃天南,母黃李品,內惟國小畢業後,由於家貧,即輟學以助家計,牧牛、放牛、耕作即成為少年上人的工作。由於這段不一樣的童年,養成了他日後刻苦耐勞的精神。
上人小時候常有機會隨父親到左營的興隆寺禮佛,莊嚴的佛菩薩像在少年上人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著一般童年孩子的純真與善良,喜歡聽神仙救人的故事,尤其是羅漢大顯神通。而對江湖術數也感到興趣,宗教的神聖與出塵之志,正慢慢地在少年上人的心靈中成長、茁壯。
貳 . 學佛的因緣
台灣光復後,二十歲的上人任職於省立高雄救濟院,為病患洗滌、服侍湯藥,面對貧病的眾生,體會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人生,加之救濟院的吳院長是一位佛教徒,長齋禮佛,喜談《金剛經》。上人因此在與吳院長的接觸中,獲得不少佛學常識,年少的出塵種子,漸漸地受到了滋潤。此後,上人長齋、念佛,四處參訪道場與善知識,對佛法的信念愈加濃厚與堅定,並開始持誦《白衣神咒》、《高王觀經》、《觀音救苦經》,至於修持《眼明經》,則是因為父親雙眼失明為父祈福的孝心。在虔誠持修的過程之中,愈加堅定了上人學佛的心念。後來更藉著誦持《普門品》、《金剛經》、《大悲咒》、《心經》,成就了出家的因緣。
在佛學上受到啟發的上人,來到打鼓岩元亨寺,親近永達和尚,被和尚的莊嚴法相、嘹亮梵唱,以及深刻教義所吸引,因而皈依三寶。
民國四十年,二十七歲的上人,在因緣成熟之下,於元亨寺禮永達和尚出家,號惟大,字開證,為大崗山派下一代臨濟正宗傳人。民國四十二年,受具足戒於台南白河大仙寺。
戒畢,短暫代其師主持元亨寺,修補後殿,重整道場環境,為寺院的未來擴大弘法願景奠定基礎。
參 . 住持道場
民國四十二年,開證代師主持元亨寺寺務,辦道有聲有色,在永達和尚及多位長老的鼓勵與支持之下,在今三民區寶珠溝開創義永寺。取名「義永」,實是為紀念大崗山中興祖師義敏老和尚,以及永達、永忠、永仁等長老的倡議,故聯名而命名的。
義永寺是由藍清泰先生捐獻的一棟四合院宅第,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捨宅為寺,屢見不鮮,實為佛門佳話。
民國四十三年,為了追求在佛法義理上的進一步提升,上人到獅頭山參學,於萬佛庵參加戰後台灣佛教界首次的結夏安居,並因此將義永寺交給同門開種尼法師負責。由白聖法師主持的結夏安居,其實是為了改善台灣佛教僧侶受日本佛教影響不重戒律的遺風。雖說是結夏,但卻是以講戒、持戒為重,是故將原本三個月的安居辦道,延長為一年的佛學研究,而取名為「台灣佛教律學研究院」。雖然研究院因為道糧的困難,從獅頭山轉移到羅東白蓮寺,最後落腳在台北的十普寺,但是上人就是在這種因緣下,認識到真的佛法,不僅肯定了佛法是出世間超凡入聖的智慧,更堅定出家修行弘法利生的真義。
在參學之前有感於義永寺位於郊區,弘法不便,上人乃發下宏願:「在高雄火車站附近興建一個道場,以利弘法,並方便接待供養十方大德僧眾。」這個想法獲得同是皈依永達和尚的郭馬(後出家開創千光寺,法號開聖),以及陳鴛鴦的大力贊助。民國四十六年,上人於新興區現址創建宏法寺,民國五十三年八月落成。
早在宏法寺興建期間,為了擴大寺院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民國四十八年又增購大港埔段土地,並於民國六十年並建成慈恩講堂一座,為弘法事業再向前推一步。宏法寺落成的第二年,又增購寺旁的土地,最終成為文教大樓建地,圓滿了上人最初方便弘法及接待供養大德僧眾的心願。
原創於民國四十六年宏法寺的單層大殿,因弘法的需求已不敷使用,民國七十八年九月正式奠基重建,八十三年春落成,上人令傳孝法師接任第二代住持,八十四年元月十五日舉行陞座儀式。
除了以宏法寺為利生度眾的大本山外,上人還住持南台灣多間寺院,計有:
1 永弘寺 自宏法寺興建之初(民國四十六年)即受聘為前鎮念佛會導師。前鎮念佛會原是自修於大崗山的一代律宗大德懺雲法師所領導,後來懺公在台中開創道場而無暇兼顧。上人前來住持後積極推動建設工作,直到佛殿告成,三年圓滿乃引退讓賢,前鎮念佛會乃為永弘寺創寺之基礎。
2 鳳林觀音寺 位於小港的大林埔念佛會,最初是借用信徒住家共修,上人住持後從租屋到購地建會,在前鎮念佛會代表朱允棟的資助下,終於完成莊嚴佛殿。念佛會永久會址落成後,上人功成身退,隨即禮聘明本法師前來領導,大林埔念佛會為鳳林觀音寺創寺之前身。
3 佳冬慈恩寺 位於屏東縣佳冬鄉的佳冬念佛會,民國四十八年在當地醫師林澄香居士及其夫人楊集妹發起募建之下,民國五十年在現址動工,兩年後落成啟用,同時聘請上人前來領眾共修。在上人的領導,以及蓮友共同努力之下,很快地會址已不敷使用,於是經過規劃,決定興建大雄寶殿,於民國五十九年二月破土,民國六十年大殿、慈光塔陸續落成,並購入土地以為將來發展之用。六十六年指派弟子傳孝法師住持念佛會,七十三年八月傳孝法師晉任住持,並正式改名為慈恩寺。
4 台東金龍山紫雲寺 位於台東縣大武鄉的金龍山紫雲寺,原是鄉民洪春入供奉觀音菩薩的寓所。由於大武鄉內無佛寺,而吸引鄉民前去禮拜,漸成為一處信仰中心,而取名「紫雲壇」。民國五十七年三月,佳冬國小張金得居士發起敦聘上人前來住持,經過多次的勘察與努力,因而闢建金龍山紫雲寺,並於民國六十年舉佛像開光,六十五年大殿奠基。
5 台南妙心寺 位於永康市的妙心寺,民國四十九年由為心覺和尚所創建,五十一年籌建期間獲得圓明尼師與上人的協助。五十七年大殿落成後一年,心覺和尚即告圓寂,由圓明尼師繼任為住持。六十二年圓明尼師因法體違和,乃推上人為第三任住持。民國六十八年寺院大雄寶殿竣工落成,八十一年功成身退,由其高足傳道法師接任第四任住持。
6 宏法寺分院瑞穗東大寺 民國八十一年於氣候、觀光、物產條件均極佳的瑞穗購五百餘坪木柴廠,將之改造為道場。民國八十二年並正名為「宏法寺分院瑞穗東大寺」。後又增購近千坪園地,以及虎頭山十餘甲山坡地,以為未來發展之腹地。
開證法師與傳勝法師負責的慈恩幼稚園畢業留影。 (釋開證《慈恩集(1)年譜讚頌篇》高雄宏法寺,1996) |
肆 . 弘法利生
上人對於弘法利生的事業甚為注重,除了佛教「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佛教大慈大悲精神之外,民國五十八年因腰骨受傷而住院的體會,更加堅定了他入世濟度的心念。上人弘法利生的事業甚多,包括教育、文化與慈善三大項,其中以文化最為突出。就像他在悼念慈航法師的〈當代偉大的高僧--慈航法師〉的文章中說:「今天的中國佛教在台灣有今天的興隆,實得力於這幾十年佛教界皆共同推動『教育、文化、慈善』事業的成功。」或許是服膺這樣的理念,上人身體力行而不輟,上人的各項事業計有:
1 慈恩講堂與文教大樓 民國五十八年十月出院後即積極地進行慈恩講堂的興建事宜,半年後落成,隨即藉由講堂展開各種教育、文化、慈善事業活動,逐步成立慈恩幼稚園、青年會、國樂團、護僧會、育幼基金會、獎學金、圖書館、義診所、文物中心、出版社、舉辦大專夏令營、兒童營等等。民國七十四年再增築慈恩文教大樓一棟,七十五年落成後,充作辦公室,婦女會會館兼講堂,另有幼稚園教室、禪房、齋堂等,舉辦各種才藝活動,展現了多功能的佛教文教事業。
2 慈恩獎學金 民國六十年、為鼓勵僧青年及社會學子求學上進,上人發起創辦「慈恩獎學金」,三十幾年中嘉惠無數學僧及貧苦學子。
3 促請編纂佛學院教科書 台灣的佛學院一直缺乏統一的教科書,使得僧教育的思想內容無法有劃一的水準,上人因而敦請當時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的白聖法師及道源法師,從速召開佛學院教科書編纂委員會,並表示願意負擔部分經費。統一佛學院教材的構想,是一高瞻遠矚之念,這也同時表示了上人對僧侶教育的關注。
4 協辦能仁中學 上人對於社會教育一直抱持極高的期待,故在台灣佛教界中是最早提出「萬人獻校」的構想,乃於民國六十年與台南妙法寺心田法師、高雄龍泉寺隆道法師、台南竹溪寺正定法師、朴子圓光寺修妙法師、台北法光寺如學法師等參與創辦僑仁工商(位於台北新店),但礙於戒嚴體制中私人創校險阻頗多,至民國六十六年創辦成功,並改名為能仁家商,六十八年由明乘法師接辦至今。上人對於社會教育的推動出力甚多,可說是台灣佛教界教育事業的先驅者之一。
5 佛教文化出版事業 上人對於佛教文化出版事業的投入,可說是開創了時代的風氣。民國七十四年發起創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於台南妙心寺,設立百科資料中心。最初由洪文瓊先生負責策劃,爾後轉由佛教學者藍吉富教授任總編,並成立「財團法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由高足傳道法師任執行秘書。費時十餘年的「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全套十冊,耗資數千萬,出版後引起佛教界的震撼,是目前教界自編自撰的一套全方位的佛教百科全書。
民國八十二年起,又聘請魏南安居士擔任唐慧琳法師所編輯之《一切音義經》之重編修補及註拼音。出版《印順‧呂澂辭典》、《台灣佛教辭典》,膾炙人口,頗受好評。
6 中華佛教護僧會 宏法寺初期發起的供僧會,以供僧法會方式,供養出家眾。為擴大供僧範圍, 故於民國六十九年,成立「宏法寺護僧會」 ,以高雄宏法寺為中心,隨喜隨緣做供僧及醫療濟助等護僧工作。七十四年擴大為高雄佛教護僧會,上人被推選為理事長。會務兩大功能為僧伽教育與清寒苦行僧之關懷與供養。八十一年十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立案,成立全國性社團「中華佛教護僧協會」,上人受膺選為創會理事長。 八十三年三月五日傳孝法師榮膺為第三屆(現任)理事長。
7 東大寺禪茶道文化基金會 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在開證上人的策畫號召下,正式成立「財團法人東大寺禪茶道文化基金會」,以宗教力量結合瑞穗鄉茶藝產業和文化資源,推廣禪與茶道文化,及相關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理事會推選上人為首屆理事長。民國九十 年八月五日傳孝法師榮膺為第二屆(現任)理事長。
伍 .結語
上人出身貧苦,對於人生的憂悲喜苦,感受甚深,加上童年操持家計的磨練,養成了他勇往直前,為利益眾生的不懈精神。在僧團上,上人體會僧教育的重要,僧人素質的提升,才能彰顯僧寶的受人尊重;在社會上,文化、慈善是扭轉佛教被視為遁世、消極的刻板印象。
上人弘法五十年,護僧、利生不遺餘力,平實而不浮華的修行風格,為教界樹立了典範,深得緇素的景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