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依止上師 - 噶瑪巴開示



 


日期:2008/06/26-27
地點:印度 帝洛普
筆譯:釋妙融

今天,在帝洛普,我生日的期間安排這講法的課程,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也問候各位吉祥如意。
平時在過生日的時候,會舉辦一些慶祝活動,行程都很緊湊,許多外國人,特別是為了祝賀生日而前來的法友們,都不能有充分的時間與我會面。因此覺得,若是舉 辦說法課程,我們互相見面的機會就能比較多。然而,要舉辦這說法課程也是臨時決定,我沒有準備之外,翻譯也沒有準備,可說沒有很圓滿。但是這個決定根本上 是希望大家都能歡喜。
特別選在帝洛普說法,是因為之前藏曆新年都會在帝洛普舉行課程,那時我有很好的感受,所以覺得在這裡說法應該會很好,但是我忘了這裡很熱,沒有想到這點,所以本來要向各位說抱歉的,但是炎熱本來是天氣的自然現象,沒有辦法改變,也只能多忍耐了。
本來計畫要講心經的,但是這心經(Heart Sutra)真是很Hot(很熱),翻譯也Hot(熱),天氣也很Hot(熱),都Hot(都熱),要是再說心經的話,我看大家又熱又流汗,可能還會感冒。所以不說心經了,就說些其他一般性的開示。
所謂「法」,在梵文中叫作「達摩」(Dharma),藏文翻譯為「闕」(Cho)。「達摩」的意義有很多,一切知識都可稱為「法」,一切「法」也就是一切知識的名稱,所以說,「法」並不是只指「佛法」。
因此,所謂的「修法」,便是一切知識法(所知法)的類別之一。所以不只是信仰和相信,還需要去理解,去知道「法」。要先理解、學習、知道後才能去修。在我們一生當中學習新的知識,就需要一位能教導我們知識的好老師,還需要對這門知識有興趣、想學習的好學生。
而「老師」這個名稱,總體的意義是一個,但因不同的情況,就會有不同的名稱。比如說教我們語言的人,教藏文、教中文、教英文等等的老師,我們會稱為「語文老師」,還有一些老師,在大學裡教育多年,經驗豐富知識也豐富,於是我們稱他們為「教授」。 雖然都是老師,卻因為不同的情況,而有不同的名稱。在佛法的學習上,也有老師。「老師」這個共同的定義是一樣的,然而在佛法上,也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善知識」、「上師」,其意義無非是指一位好老師。
近來,外國人都稱呼藏傳的僧人為「喇嘛」,其實「喇嘛」(上師)這個稱呼,在我們的傳統上是非常尊貴的稱呼,因此雖然大家稱呼所有的藏傳僧人為「喇嘛」, 這對我們來說,不是不可以,你們能有這樣的恭敬也是可以的,我們也盡量的給各位摸頂加持,但是真正的「喇嘛」,是不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喇嘛」,並非穿著僧 服就能被稱為「喇嘛」的,他應該是要比我們更有知識功德的人。所謂「喇嘛」這個名字本身,是要承負著一種功德性質的,所以並不是所有藏傳的僧人都是「喇 嘛」。你可以喇嘛、喇嘛的到處叫著,但是在意義上,「喇嘛」是需要具備一定的功德特質。
「上師的特質」這個定義要能符合對一切眾生都適用,是很難的。因此,當我們依止一位上師時,不需要去管他對其他人示現得是過患還是功德,要看的是他對我們自己是否具備了上師的特質,是否功德更多。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優點,很難讓每一個人都對他有同樣的看法。就算是一個好人,卻也有人因為不同的心態,甚至是頭腦有問題,而覺得他不好。因此,要能讓人人都覺得是好的優點特質,是無法成立的,因為沒有人人都共同承認是「優點」的特質。
因此,自己的上師,別人看他是好是壞,並不重要,我們自己要能誠懇的、真誠的去思考,自己的上師有著善的特質,還是惡的特質,這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我們後面的塑像,帝洛巴大師。當那洛巴依止他的時候,那時帝洛巴的行為,表現得是不共的密行,因此多數的人都看他是個瘋子,不覺得他是上師。甚至在傳 記當中,都說是「瘋子帝洛」而不是「上師帝洛」。所有人都叫他是乞丐,沒有人認為他是具德的上師,是一生成就的大成就者。
那洛巴當時並不理會他人的看法,自己在經過大苦行尋師之後,他看到了帝洛巴的功德,於是便依止為上師。這個故事主要告訴我們,他人的看法不重要,一旦自己對於上師,肯定了、確信了他的功德,就能夠去依止。
但是各位不要以為,自己要去特別找一位看起來不好的上師。這是危險的。就好像明明是一個壞人,我們還要去依止他做上師,這就有危險了。所以並不是別人看的 是過錯,我們非要看成是功德。依不依止上師,那是要看上師具不具有德行。這是取決於自己內心的直接感受。透過自己內心的仔細思量與感受,便能生起一種確 定,而這種確定是沒有錯誤的機會的。如果是因為名聲大而去跟隨,這樣就變得是隨便了。
要依止的上師,其功德知識不能比自己還差,要不然就失去了依止上師的意義,因為讓自己功德知識增長的順緣難以產生。而功德知識和我們同等的人,可能除了成 為朋友相互幫助之外,很難將其當作榜樣或是頂戴恭敬,因為我們會想,你知道的我知道,我知道的你也知道,我們是一樣的,這樣就很難生起依止的心。
最好的情況,是依止心續的三學功德勝過於我們很多的上師,最差的情況,是依止心續的三學的修持,比我們還要差的上師,但這是因為有其必要性所以去依止的。 在這裡講上師功德,這是指內心的功德。怎麼說呢!比如阿底峽大師,他依止過許多的上師,其中也有一些三學功德比他還不如的,但當時確有其特殊的必要性,比 如說能保持自己的善習氣,所以依止。這樣的依師法是不是錯的呢!嚴格說來是錯的,但是因為有其特殊的必需性,所以也能夠成立。
又好像現代許多外國人想要學習佛法,卻因為好的老師好的指導者很少,也不能馬上找到具德的以及功德比自己還殊勝的上師,由於沒有辦法了,於是就依止一般 的,還可以的人去學習。像這樣為了讓自己的善習氣不失去而依止老師,可以說就是因為有其必要性而依止。雖然上師不具德,但是依止他的必需性在這裡就變得很 重要了。
再清楚的來說,比如就有外國法友來我這裡,抱怨說沒有上師,不知如何修行學法,只好放棄學佛修行了。因此能夠有一個人,給個「喇嘛」的尊稱,去跟隨學習, 這比起捨棄佛法,覺得不能修行,不想學佛了,來得更有意義。所以在這特殊的情況下,是可以的。但一般而言,是應該要依止比自己還要有功德的人做上師才行。
總之,在還未依止上師前,應該好好的觀察,一旦依止了上師,就不應該看上師的過患,即便上師示現有過患,我們也要盡可能的去看他的功德。因此,在依止上師 之後才覺得上師有過患,這就太遲了,這些是之前就要去觀察的。任何人在觀察上師是否具德時,是需要時間以及不畏艱難的去觀察,就像密續經典中說,要觀察十 二年。然而如果還不能確定上師是否具德,即便十二年期滿了,卻仍要再忍耐的去觀察,但是若已經確定了上師是具德的,而仍然不去依止,這樣就有過失了。
所以,如果不確定上師是否具德的話,即便是觀察十二年,也不稀奇。一旦確定了上師具有功德,就不要因為懶惰等原因仍不依止上師,因為善知識是難遭難遇的,不應浪費這機會。
過去有一個故事,當時元朝的皇帝依止薩迦班智達時,起初並不求法,花了很長的時間觀察,之後慢慢生起信心,卻仍然不求法。經過了六年的觀察,確定薩迦班智 達是一位好上師,皇帝便請求說法,然而這時,薩迦班智達卻說,既然這樣,我還要觀察你是不是一個具器的弟子,於是又花了六年,就這樣來回十二年,這期間都 沒有聞法和說法。這種情況一方面來看,是落實了師徒的觀察,但是另一方面,以現代社會來看,我們實在沒有這麼多時間。所以相互觀察是很重要,但是一旦觀察 確信是具德上師之後,就應該要馬上的依止求法,而成就聞、思的修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馬 的頭像
    小馬

    藏傳佛教~十相自在宮殿

    小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