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 七 世 明 珠 仁 波 切 開 示

2003年4月29日於高雄智慧林中心

( 台灣『法露』整稿 )


本站按 : 在此篇開示中明珠仁波切主要講的是皈依, 發心, 禪修等日常修習中應注意的問題




生而為人,如能利用寶貴人生聽聞法教,落實於生活中,至為重要。接觸佛法並加以運用,一般而言,需由淺入深分三個階段。首先需認知輪迴之苦。眾生身處輪迴之中,不斷的受到生、老、病、死以及怨嗔瞺、愛別離等等的不幸,不斷輪轉,無法自拔。但問題是,縱使如此,眾生卻不知如何出離此輪迴夢魘。
為了解脫輪迴痛苦,皈依是初步。皈依分為兩種──外皈依與內皈依。外皈依指的是皈依的對象──佛、法、僧三寶。佛是我們的導師;法是我們出離輪迴之道;僧是我們修行之道上的伴侶。這是我們在皈依前,對三寶應有的基本認知。然後向三寶祈請,幫助我們解脫輪迴,究竟成覺。故外皈依即是以三寶為我們依怙的對象。而內皈依則是能夠認知我們本具之佛性,與佛無二無別,清淨無染。

皈依的另一層意義是消除我們的煩惱、痛苦與無明。但真正能去除以上者,在於我們心的自性。但既然我們已知心性如此重要,也了解到它即是我們的如來藏,為何仍在輪迴中受苦呢?原因在於我們無法真正的認知如來藏的真義,也不知如何修持。解決以上的問題,需賴方便與智慧二法門。方便指的是外皈依,所皈依的對象是釋迦牟尼佛、無量光佛、藥師佛等諸佛。原因是諸佛已證得如來藏,並了知一切,而我們仍是無明眾生。藉由向諸佛的祈請,以啟發我們本具之如來藏,並由此得到諸佛的加持,使我們也能證得如來藏。依止外皈依必須對諸佛生起信心,才能得到諸佛的加持。因為諸佛所具的功德無量,一般而言,諸佛之無量功德分為三種:遍知、大悲、與大力。

諸佛由於證得如來藏,故具有遍知的能力。其心性如同一渾圓透徹的水晶球,一切事物均如實的反射其中。包含我們現在在此聽聞法教,諸佛亦能完全了知。不僅如此,於一彈指之間,整個宇宙虛空眾生的行為,諸佛亦能完全知曉。一旦眾生成就佛果,其遍知能力亦如同諸佛一般,無有分別。此遍知之能力在諸佛之中,不會有能力、層次與高低之分。只要證得佛果,其遍知能力是完全一致的。這說明了我們的心性如來藏(佛性)和諸佛的心性如來藏(佛性)無二無別。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做到如諸佛般的遍知能力,但只要我們如法而行的修持,就已種下了成覺的種子,終將如諸佛一般,成就佛果。

一旦成覺之種種下,終有成就的一天。因此,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在一片沒有樹木與水草的荒漠之中,有一座年久失修並已龜裂的佛塔。佛塔附近有一小泥水溏,有一隻豬因為天氣炎熱而跑進水溏戲水驅熱。戲水完後,這隻豬爬出水溏,全身因為沾滿泥漿,又被太陽曬的渾身發癢,而跑到佛塔龜裂的牆邊摩擦皮膚止癢。這個動作使得牠身上的泥漿沁入牆縫而無意中修補好已龜裂的佛塔。這雖是無心之作,但卻仍種下修復佛塔的功德之因,這件功德,終使這隻豬,於日後成就佛果。目前我們能在此莊嚴的佛堂聽聞法教,四周佛像圍繞,更有此殊勝因緣與三寶相遇,必能在精進修持之後,圓滿成覺。雖然在修行的過程之中,或許因為懈怠而有所退步,但成佛的種子已經種下,此成覺之因必能於日後幫助我們成就佛果。

我們成就佛果後該做些什麼呢?我曾問一位弟子這個問題,他說會痛哭一場。我問他為何如此?他的回答是當他成覺後,因為具有遍知的能力。而會看到所有的眾生都正在輪迴受苦,因此而痛哭。事實上,諸佛遍知的能力是了知一切,但並不會因為了知而帶來痛苦。因為痛苦之因是我執、煩惱與幻想的二見,成覺之後已不具此痛苦之因,故展現的是無苦、永恆之大樂。

諸佛所具足的第二種功德力是大悲,此種悲心如同母親深愛自己的獨子一般,甚至是更超越的施予一切眾生。此種大悲,遍及一切六道輪迴眾生,無論其對諸佛敬或不敬,都無法減損諸佛之無量悲心。

諸佛所具足的第三種功德力是大力。此大力分見於其身、語、意三身之中。在『身』方面,諸佛可隨緣,隨形化現在每一位需要的眾生之前,以方便度化;亦可於轉瞬之間,將整個宇宙虛空藏於其指縫之中,以展現祂身形無礙之大力。在『語』方面,諸佛所言一切,皆能如實成就。即使預言三千大千世界瞬時成空,亦能辦到。在『意』方面,任何眾生意念諸佛,祈請加持,諸佛之『意』,亦能助其成就。此時或許你有疑惑,既然諸佛具有如此無量的三種能力,祂們為何不當下救祜我們於天災、疾病與諸多不幸的苦難之中呢?因為佛陀也曾說過,當業果成熟時,無任何之力可以轉圜。就如同我昨日曾對各位所做的舉例,當一個人於明日正午即將壽終正寢時,屆時即使你祈請阿彌陀佛的加持,長壽佛的灌頂,藥師佛的靈藥,或大至勢菩薩的除障,也喚不回其即將壽終之定業。換言之,定業如果能改,我們也不會至今仍身陷輪迴之中,早就已成就佛果,而且輪迴之中也不會再有一位眾生了。但如果你心中又有「定業既然如此,何須修行。」的想法,那就不對了。因為你之所做的一切善行,包括虔誠與信心,也都是一種業──能帶給你加持的一種善業。因此在我們的修持之中,如果你的祈請願力範圍很小,則其加持亦小;如果願力中等,則得中等加持;如果願力無量,則得無量加持。

一般而言,沒有任何佛陀不能救祜與導引的事物。皈依佛是無誤之抉擇,而一般神祇則亦如同我們一樣,尚未解脫輪迴,無法帶領我們究竟解脫。當我們向佛陀祈請時,就好像當我敲響在我面前的木魚一樣,敲的力量愈小,則迴響愈小;敲的力量愈大,則迴響愈大。雖然這個木魚雕刻精美,但如果你不去敲它的話,它是不會有迴響的。因此,你的祈請必須虔敬有力,它會帶給你相應的加持。一旦我們能夠了知諸佛所具之前述三種力量,則將更能生起虔信之心,並能去除我們在祈請與修持時所產生之疑惑。當一般弟子在祈請時,會幻想此時佛陀是否有空聽我們?或者想到佛陀是否現在正忙於他事而無暇眷顧?更甚者,以為大聲唸誦或擊鼓,佛陀才聽得到,其實這些都是不實的。無論你祈請與否,佛陀皆完全了知。事實上,由於諸佛的大悲心,無論何時何地,對眾生的觀照與救祜皆無分別。能夠有此認知,則你對諸佛的一切祈請才更具意義。

一個弟子對於諸佛的功德了解與否,對其皈依與祈請的效果,會有極大的差別。譬如,當我們祈求消除當前的天災、疾病、戰爭等等不幸時,當然會有幫助的。但如果那已是業果成熟之相,則佛陀也無法改變它。但經由你的祈請,仍會對你日後的修持有所助益。不過如果我們的祈請願力非常狹隘,而定業又是如此的強大,就會如同一個天秤的兩端,放置了非常懸殊比例的物品,是難以達到平衡點的。但總而言之,向諸佛不斷的祈請仍是會利益你的修持。即使暫時無法見到,在往後,甚至來世,終將對你有所幫助。但僅為自己的利益而祈請諸佛,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所祈請的應該是希望遍虛空界一切眾生皆能祛除一切痛苦,達到究竟快樂成就,這才是我們祈請時應該做的。

前述所言,當定業顯現時,即使諸佛都無法消除。能解定業者,唯自己而已。避免不善定業的發生,應多行善因。但如果疾病、死亡等定業生起時,我們做空性的觀修,了解自性以破除一切幻相,亦能淨除我們的業力。故自身的修持與善因的造作,才是根除惡業的根本方法。剛才所說一個人於正午即將過世的比喻,是指一個沒有修持者而言。但如果是對一位修持良好,已有證解的修行者而言,則會有所轉化。

另外,祈請時,不可心存過多的希求與恐懼。譬如幻想說自己的祈請是否有很大的加持或功德,我們不應有此念頭。一旦祈請完畢,應將所祈請之事放下,勿在乎其結果與利益。如此才可真正得到有力的加持。如果我們所遭遇到的災難只是現前的障礙與因緣,則透過祈請,很快就會消除與轉化。

以上所講為「皈依」的部份。第二部份是「發心」。發心的目的在開展、開闊我們的心,因為大部份的時侯,我們的心量都非常的狹隘與閉鎖,因此使我們變得毛躁與不安。譬如一隻猴子突然闖進這間莊嚴安靜的佛堂,牠原本可以安安靜靜的坐在這的,但因牠的習性使然,總是會到處跑跑,抓抓弄弄的,把每一個地方搞的亂七八糟。這就像我們的心一樣,不斷的四處追尋,自找麻煩,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煩惱。因此,整個世界最大的痛苦來源即是我們的心。因為一切的苦樂皆源於心之造作,而非外境的顯現。不明白於此,誤認外境為苦樂之源而欲求心之快樂於外境,正是自尋煩惱。煩惱使自心愈見狹隘。在西藏有這麼一個對狹隘之心的比喻。『狹隘之心如同酥油,遇熱融化,遇冷則凍。』我們的心亦如同酥油一般,隨著外境的影響不停的起伏,完全無法自主。我們執著外境的心愈是強烈,其反彈力量所帶來的煩惱亦愈強大。正是所謂爬的越高,捽的越重。欲想開展放寬我們的心量,應發慈心、悲心與菩提心。如能開展我們的慈悲心與菩提心,則無論我們身處何境,即使生活只能溫飽,亦能帶給我們快樂,甚至於未來世,迅速成就佛果。

菩提心的修持方法,首在觀照自心。初步先從慈心與悲心開始,漸進而發菩提心。我們可以先從自己做起,觀察自己的行為如何?是否像剛才說的酥油一般?當人們讚美我們的時候,我們是否很快樂?尤其現在人們說你長得很苗條的時候,一般都會很高興。或者人們在批評你的時候,你是否很生氣?尤其說你長得太胖的時候,你心裡一定很不舒服。但以前在中國、西藏、印度,有一段時期人們卻以肥胖作為審美的標準。因此你可以看出,這些美醜、是非的標準,以及它所對你心裡愉悅與否的影響,皆是心的造作與自己的認知,沒有一定的準則。但也由此了解到眾生欲求快樂,不願痛苦的本性。但問題是我們的心量狹隘,易受到外境影響,且只顧到自身的感受,忽略他人的想法。以上種種使我們的心不斷產生嫉妒、傲慢、瞋恨、快樂、痛苦與恐懼等等諸多煩惱。如果你能了解到每一個人的想法都和我們一樣想要快樂,不要痛苦,你的心量就會變得更?廣與無懼。反之,你只顧到自己,就會變得非常敏感。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對你而言都會斤斤計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煩惱與痛苦。如果這種心態持續下去,由於個人的關係,不但為自己帶來不斷的麻煩,更會進一步的影響到你週邊的親友、父母、兄弟與子女,使他們也跟著受累。如果一個國家領導人也是如此的話,則會帶給整個國家不幸與災難。因此,由於自己的狹隘心量,而影響所及到的週邊環境,其煩惱與痛苦的苦果,最後終將反擊到自己身上。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煩惱經常是由一件很小的事物,或對事物錯誤的認知所引起。譬如用餐時,桌上放了一盤辣椒。有人說吃辣椒好,有人說吃辣椒不好,爭來爭去,最後吵起架來,弄得大家不愉快。其實喜歡吃辣椒的人就吃,不喜歡吃辣椒的人就不吃,各取所需,不是很好嗎?又譬如桌上放的杯子。有人說放前面一點好,有些人說放後面一點好,為此而僵持不下,吵了起來。其實前後只差幾吋,並不影響什麼,實在沒有必要爭執。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很多煩惱都由像上面所說的小事引起的,就如同每一個人都想快樂不要痛苦一樣。一旦我們對此有所認知,則應隨時觀照自心。當煩惱生起時,看著它,毋需隨之起舞,亦毋需對之壓抑,只要知道它是煩惱就好。事實上,如果煩惱生起時,能知道它是煩惱就已經有很大的功德及利益了。由於我們平日處事,常常都在自己的煩惱上任事。由於自己的瞋恨、嫉妒、傲慢等等與自我的心態,常常看人不順眼,把他人當作仇人一般。因此,久而久之,沒有人會喜歡我們,願意來聽我們說話或幫助我們。但如果我們能站在他人的立場,為他人著想,則情勢馬上逆轉而受到他人的歡迎,願和我們接觸並幫助我們。即使我們有一兩個敵人,但因大多數的人都喜歡我們並與我們為友,那一兩位敵人對我們也起不了什麼作用,無法傷害我們。

當我們能夠想到一切眾生都和我們一樣欲求快樂不要痛苦時,漸漸的,我們就會更進一步的,希望一切的眾生皆能遠離痛苦,得到快樂。當然,開始時還很難做到。但我們可以從我們身旁的親戚朋友做起,然後擴及到你所接觸到的人們,最後再擴展到一切眾生。這就是「慈」無量心與「悲」無量心。慈心的定義是給他人快樂;悲心的定義是拔除他人的痛苦。然後我們修持菩提心。因為自己欲求快樂,不要痛苦,是個人之事。而他人的欲求快樂,不要痛苦,是指無量的眾生。因此相較之下,眾生的快樂更為重要。我們至今仍然受苦於輪迴之中,就是因為我們一切只想到自己,不為他人。而諸佛菩薩之所以能出離輪迴,具有大智、大悲與大力的能力,即是過去以利他之行而成就的。一旦我們亦能效法諸佛菩薩的利他之行最後亦必能成就。所以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心念利他,他力亦自利』。就如同利益百姓的領袖,使國家興盛受人愛戴,自私不顧百姓生活的領袖,受人唾棄是一樣的道理。

今天我們進入佛門修持,其目的即是希望盡虛空界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這就是菩提心。而我們所希求諸佛菩薩的加持,護法的保佑等等,都不如我們能生起菩提心時對自己的加持與護祐來得大。雖然我們不能有此妄念分別,但一念菩提心,確實能退祛一切不詳之靈的傷害。但如果一心只想到鬼神是否會傷害你,這種妄念仍是不好的。譬如一隻渾身是傷痕的小牛,因為身上傷口很多,很容易受到鳥蟲蟻蠅等的傷害。如果是一隻健康強壯的牛,就不容易受到傷害。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心智健全,即不容易想到鬼靈等的傷害。反之,整天妄想會不會有鬼靈或無形生物會迫害你,就會如同渾身傷痕的小牛一樣,很容易受制於他們。一旦如此,只要心想他們也和我們一樣,都在輪迴中受苦,並想欲求快樂,為此對他們生起悲心,亦可祛除他們對你的傷害。以上所說,是為菩提心。

有了以上初步的了解,我們將繼續講的是有關於初步的禪坐修持方法。練習禪坐時,首先將身體坐直,不可彎曲與左右傾斜。然後觀照自心與諸佛菩薩一樣清靜無染。要想觀照此無垢之心,應做到心無造作,這即是「止」。「止」之禪修能夠做好,進而可以修持導引心性的「觀」修。但如何才能安住於不造作的心呢?事實上很簡單。它就像似你在外面忙碌奔波了一天之後,回到家坐在椅子上,長嘆一聲氣的感覺。此時你已將全身放鬆,安住於椅子上,不須再去想什麼,但心不散亂。它是一種放鬆中的不散亂。放鬆中的不散亂並非要你去想放鬆什麼,或不放鬆什麼,而是任其自在,無所意念。此時即使有念頭生起,也毋須跟隨念頭想下去;更毋須想辦法去抑制念頭,知道那是念頭即可。讓它生起,隨它滅去。保持心之覺醒。我們現在可以將心放鬆,練習一下這種靜坐。...(以下為靜坐時間)。

各位剛才靜坐了一會兒,是不是覺得很輕鬆,一點也不困難?事實上,它比吃飯、睡覺還容易。吃飯還要事前準備,睡覺也要準備床舖,而靜坐只需安住於自性即可。但也毋須特別在意自己是否已經放鬆而刻意去擺正自己的輕鬆姿勢,以平常心為之即可。靜坐時,有些人可以坐的較長,有些人可能坐幾分鐘,有些人只能坐到幾秒鐘。但這些都無關緊要,重點是要能持之以恆。久而久之,那點滴的幾分幾秒的禪坐,亦能如同水滴般,匯集裝滿容器,生起禪定。問題是有時候看似太容易的事,反而不敢相信是可能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教一些有所緣禪修(藉助外物的禪修),因為前面所講的無所緣的禪修太過容易讓你難以置信。因此我們用有所緣的禪修,來幫助無所緣的禪修。

一些修持已久的弟子都會唸誦六字大明咒、度母咒或藥師佛咒等等的本尊咒。如果都不會的話,可以唸最簡單的『嗡 阿 吽』咒,它是一切咒語的精華,『嗡』是諸佛身的精華;『阿』是諸佛語的精華;『吽』是諸佛意的精華。嗡 阿吽一字一字仔細專注的法唸,吽字的唸法,收尾音時,雙唇不要閉起來,不然會變成『吽母』的音。這個咒語不僅是用口唸誦,更重是的用「心」去持誦。而唸『嗡瑪尼白美吽』六字大明咒時,亦可用心持誦。事實上,我們僅是用心持誦這些咒語,即可讓我們增長福德資糧,生起禪定,獲得極大的利益。現在我們可以用此法來練習一下禪坐。...(練習)...(『輕聲』現在把心放下安住,不唸咒亦可).......。

以上是練習禪坐的第二個方法。從開始講的「皈依發心」,然後是「禪修」,最後我們要講的是「迴向」。迴向的方式是觀想諸佛菩薩在我們面前生起,因為一旦當我們有了修持的信心,諸佛菩薩便如實的在我們面前現起。祂們對我們完全的了知。我們的持咒、經懺、繞塔、禪修等一切的修持功德,均將迴向給遍虛空際一切眾生。這種迴向亦如同諸佛菩薩們過去所做的迴向一樣,希望一切眾生遠離疾病等不幸的痛苦,早日成就佛果。迴向後,再觀想諸佛菩薩對你說:「汝願皆成」。此時,你當生起歡喜心。如果能做到如此的迴向,則即使我們在修持的過程中偶發的瞋心等等的煩惱念頭,都不會產生惡業的結果。我們的善法善業卻會無時無刻,不斷的增長。反之,如果我們的修持不做迴向的話,則我們的瞋心等等的煩惱,將會減損我們的功德。

無論你這一生幸福與否,但向諸佛菩薩們祈請是沒有錯誤的。祂們是我們確實的依估與皈依處所,超過任何你的親友。我們無始以來一直輪轉於輪迴,無法自拔。問題就在於我們無法找到真正能讓我們解脫輪迴痛苦的依怙處所。而諸佛菩薩確能帶領我們解脫輪迴。

希望以上所講的修持,能讓你在今生真正的去實踐。每日早上醒來,向諸佛菩薩們皈依祈請,或僅是祈請亦可,都對你有極大的幫助。如此,除了你的定業以外,任何現前的障礙與魔障都能被消除。即使是因過去世所造之業,而於今業果成熟而現報時,亦以平常心看待。另外,每日保持一顆善心與利益他人之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勿忘利益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菩提心。這些修持,在行住坐臥間,都可以去做,甚至在開車時,這些修持也能助你將車開得非常平穩。一顆寬廣的心,不論身在何處,均是無礙。

最後在就寢前做迴向與祈請。你可以想像一天所做,一切的事物都不停的轉換,如同無常,無法事事盡如人意與順遂。這些都帶給我們很多的煩惱與困難。如果這些困難是能挽救的,則盡力去做,不用擔心。如果不能解決,自怨自衰也無用處。就好像現在有些人喜歡做股票,看到指數曲線往下掉,心裡很擔心。但你的擔心並不會使這曲線往上反轉的。如果你的擔心與哭泣能有效的使它反轉的話,就去做吧!因此,這種擔心不但沒有利益,反而有所傷害。由於這些沒有意義的擔心,使我們無法靜心思考,解決事情。遇事應理性思考,運用智慧與方法,盡己之力去解決,但其結果非我們所能掌握。能解決自然是好,不能解決,那也是定業使然。能有此認知,則無論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能處理得很好。如果一直沈溺於哀傷與煩惱,是無濟於事的。因此希望各位遇到任何事,都能以寬廣輕鬆的心情面對。

今天的開示到此為止,現在將今天所請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


*** 明珠仁波切將於2004年1月31日及2月1日在紐約法拉盛為華人信眾灌頂傳法,歡迎大家護持參加。



轉載自 : 福德海 雙月刊 2003年12月第7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馬 的頭像
    小馬

    藏傳佛教~十相自在宮殿

    小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