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卡盧仁波切圓寂前最後第二篇開示】

 

一九八九年三月到四月於大吉嶺索那達

 

為了饒益有情眾生,佛陀開示了八萬四千法門的佛法。而所有佛陀的教誨,又可概括分為三大法統:小乘、大乘、密咒(或神密真言)金剛乘。最初,這三大法系在西藏全境都曾經盛行過,時至今日,這三大法系正在世界各地各自廣為流傳。不論是小乘、大乘、金剛乘,所有佛法的修持都不能是為名為利,或者為了任何世俗的利益而為之;這種心態在三乘裡都是不被容許的。

 

如何去瞭解小乘教法的方向呢?要知道,我們每個人所體驗到的「我」,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偏執性。由於有這種執著於「我」的觀念,因而生起了八萬四千種的煩惱及喜怒哀樂等覺受,又因這種種覺受而產生了輪迴大海。因此,小乘的教法是指示眾生應該屏棄對於自我的執著;將心安住於「無我」之覺悟的智慧裡。

 

在大乘的教法中,指出眾生不應該只是為自己的利益才脫離輪迴苦海。除了要除去對自我的執著外,更應該以解救所有眾生為念,將他們由痛苦的輪迴裡帶至真正的無苦康樂中。為了能做到如此,我們必須棄絕自我中心意識及多變的循私心態。

 

在小乘、大乘的教法中,要我們放棄由於貪、嗔、癡而產生的自我中心意識及對世間法的種種執著心,而這也是修習密咒金剛乘的基礎。尤其是金剛乘, 更強調一個人必須完全放棄對自我的執著:例如「我有一個自我」、「我有一個血肉身軀」、「我是存在的」、「我要愈多愈好」等。我們一定要放棄所有執於二分法的偏執心。也因此,金剛乘教法中提供了種種的本尊觀修、咒輪觀修方法,其目的不外乎是讓我們除去我執及自私。

 

各位在過去世中因為累積了不少功德並和三寶(佛、法、僧)結下了因緣,因此在此生中有幸能親近諸善知識,聽聞其演說三乘教法。在這些開示中,有些主題大家很容易懂,但有些主題你們頂多只是有個不很明確的概念罷了。

 

結果呢?有些人認為「我正在修持佛法以達到開悟的境界」,然而卻在同時,你們當中很多人會想「這輩子我要活的快快樂樂、舒舒服服,我要名,也要 利,富可敵國」。各位在修持的當中卻參雜了太多對世間法的執著。或許各位把心思放在世間法及出世間法的比重各佔一半;或許較偏重於出世間法;但也可能世間法佔掉了你所有的時間。不論如何,各位有時候是在認真學佛修持,但有時候卻又轉向世俗名聞利養中而讓生命就這樣飛逝。

 

如果各位真要學佛,該怎麼做呢?就像當初佛陀一樣,你們應該專心致力於了悟心的本質。各位要提升自己心的層次,藉認知那些煩擾的情緒---貪慾、瞋怒、愚癡、傲慢、猜忌等等的本質後,而減少、消滅或排除掉這些情緒。你們若能依此修持,你的精神(靈性)生活才是最真實的。

 

對所有的學佛者而言,不管他是西方人、印度人、西藏人或中國人;國籍並不會造成任何差異,因為他們都有著珍貴的人身。基本上,我們大家都是一樣 的,都能夠瞭解佛法並實際去修習之。然而,由於各國文化背景的不同,卻也形成了一些差異處。例如:在西藏和其它東方國家裡,由於早期就已受過大量佛教文化的洗禮,因此大部分的人都對佛教抱持正面的態度,認為佛陀的教誨是真實不虛的;又如,靜坐,持「嗡嘛呢貝咩吽」、頂禮、繞佛、點油燈供佛等,都被視為是善行,或至少也被認為是良好的行為。在這方面,東方人都深受著先前已有之佛教文化的影響而習以為常。雖然很少人知道為什麼這些善行能導致開悟,仍然有很多東 方人根深蒂固的趨向於信仰佛教。也因此有著這種文化背景,大部分的人都有機會且知道如何靜坐;至於那些不曾學過靜坐的東方人,也至少念過十億遍的(嗡嘛呢貝咩吽)或一百遍的百字明咒。

 

在歐洲或其它西方國家,佛教尚未廣傳,尤其是藏傳佛教更讓他們覺得帶著奇特的外來色彩。在西方人的文化中,從來沒有任何先前的背景及影響讓他們去接受或信仰佛教。但是,經由多世所造善業之業力牽引下,有些西方人知道佛陀是圓滿的,他的教導是真實不虛的,因而已在心中增長了對佛教的信念。然而,西方人從來沒有佛教的文化習俗,故只對靜坐產生興趣。也因此當他們持百字明時,心中充滿著矛盾:百字明真的有效嗎?西方人很難相信持咒的真實效益所在。所以即使大部分的佛教教義西方人都能瞭解,但卻很少能虔心的持百字明或其它咒,或者念誦祈禱文。例如「三聚文(Discourse of the Three Gatherings)」、「祈善行文(Prayer of Exce-lent Conduct)」等,佛陀就曾開示過,都是非常有法益的。或許並不是西方人對佛陀的教誨缺乏信心,而是西方人從來沒有佛教的文化背景,才導致他們對佛教的信仰不能完備及堅定不移。這也就造成了東方及西方佛教徒間的差異所在。

 

佛陀曾經開示過,靜坐對我們是非常有效益的。他也指出,持誦任何咒語、祈禱文、儀軌、經典同樣地非常有效益。他也宣示我們,可經由頂禮、繞佛等善巧法門來累積功德及清淨障礙罪業。做以上闡述的都是同一個人:佛陀。要知道佛陀所說的並非半真半假,所有三種修持的方式─身、語、意三方面─都是同樣的有法益,且真實不虛的。

 

我們修行的基礎,我們試著要改進的,正是身為有情的我們自身。我們與生俱有身體、聲音和心。我們倚止於它們。我們從不曾想「我不在乎我的身體和聲音,我只在意我的心」。雖然身體、聲音和心有它們個別的功能,它們的基礎是全然一樣的。沒有心,身體將無所用;沒有身體,也就沒有聲音。這三者在某些方面是不可分離的。因為它們的不可分,我們造了無數的身、語、意之惡業和罪障。為了成佛,我們必須清淨它們。我們應該相信佛陀的所有教法,同時依法修持。

 

簡而言之,如你打算修習佛法,不論是一年、一個月、一星期或一天,皆應抱持成佛的態度。你們要有正確的發心,應為利益眾生而修持。不應該用你在娑婆世界生活的方式來思惟。你必須考慮別人的福祉和成佛的利益。

 

設若瞭解一些心的本性,你的禪修體驗將更加充實。當具足了這種認知,你的持咒、祈請、依儀軌修持,或大禮拜及繞佛等身體活動,也會更加奏效。

 

瞭解心的本性,對我們來說有些困難,通常我們必須長期地接受上師指導,檢視我們的體驗,發展虔敬心和祈求。否則,我們實在難以瞭解心。

 

在過去,一位具足真正證悟及高洞察力的喇嘛,遇見已累積無量福德且淨除許多障礙的學生時,這位喇嘛會透過他的洞察力認知學生的善根。然後給予講解並對他直接指出心的本然樣子,學生接受了指點後,即進行禪修。然而,這種情形近來已不復多見,沒有多少人能明確的說出「這是心的本然樣子」。

 

因此,我不可以不告訴你們心的本性。「現在我已老了,健康情形也不好,我的日子不多了!」在我們所有短暫的時間裡,我必須只講說對你們有益的話,撇開正確的說明心是怎樣的以外,再多的話也是多餘。〈此刻有人開始哭泣─英譯〉

 

心是怎樣的?它的名字是「心」,但是去掉「心」的這個標籤,我們無法指著一件物體而說「那是心」。我們也不能對著白色、黃色或紅色而說「這是心的顏色」。我們也無法指著一種形狀:方形、圓形、半圓形、三角形而說「那是心的形狀」。心本身是空的。

 

如果心的空,只是像空間,像天空一樣的毫無覺知,那將一無是處。心不是那樣的:它的本性是清明的,在清明中任何事物可以被知曉。

 

覺知(awareness)或意識(consciousness)能知道這不可分的心之空與明。為了幫助大家瞭解,也許覺知這個名詞比較適當。我們所謂的「心」也就是這不可分的清明、覺知和空性三者的和合。

 

我們無法光從看(looking)而指出,這不可分的明、覺知和空三者和合的心的位置。然而,如果不看,我們又永遠也無法認知這個心。那該怎麼辦呢?你應該很自然的,避免矯揉造作的,像你所發現的那樣,讓心自然的靜止,不受干擾。

 

如果你只是讓你的心靜「止」於它的自然狀態,對它又沒有任何的覺知,這種修持是不會對你有任何幫助的。那是愚蠢、無惡和簡單的,不會發展出類似 「觀」的禪定。然而設若你能讓你的心自然地放鬆,不受干擾地處在它的自然狀態,同時又維持一種最起碼的明覺,逐漸的你會有如下之念頭(這就是心真正的樣 子)。毫無疑問地,它將會慢慢地發生。

 

從無始以來,你們無法使自己的心有片刻的寧靜,總是受到許多念頭的干擾,如同海洋的表面老是受到波浪的翻動一樣。你的心從未平靜,於是產生了相當不良的禪修心裡準備。心未平靜,就無法認知它自己的本性。這有許多對治法門,首要乃是使心平靜的修習,繼之為發展觀照。其似為最佳對治之道。

 

使心平和的法門無量無邊:如空性的禪修,光體禪修,不同本尊的禪修等。不管怎樣,如果你不能幾個月或幾年長期的勤於修持這些法門,你的心是無法永保平和的。你所謂的禪修將會是不清明的,而且你的生命也將終老於這種渾沌的情況。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難過的事。

 

你可能會想知道,「什麼是最適合我的方法呢?」如同佛所說的:藉此禪修及憶持,即使是成熟的五無間業也能被清淨。修持聖觀世音菩薩,能夠清淨任何及所有的不善業,即使是成熟的五無間業。當我們於禪修心的本性時,同時觀想本尊的像及口誦真言,如此則能清淨累劫所積的惡業。當惡業及障礙被清淨時,禪修的證量會自然的現起,你不可能錯失它。

 

在不斷持誦「嗡嘛呢貝咩吽」時,無論是否以念珠計數,你觀想你自身為觀世音菩薩本尊,白色,一面四臂。此刻,要用你心的眼睛清楚的看見本尊的全部形貌,可能會有點困難。儘管如此,你的禪修是不會有危險的。你可以只想「我是觀世音菩薩」並且保持著這種想法,慢慢地當你比較熟悉此項修法時,你將可清楚的觀想。

 

如你能專心一致的思惟「我是觀世音菩薩,明亮且空的像彩虹般的顯見」,當你不斷地持誦咒語,慢慢的,平和的心就會出現。然後,有時把自身觀為觀世音菩薩的這種專注放開,讓心很自然的,並且盡可能長久的,止於它的本質上。從此,大手印的體驗將會展開。

 

偶而,當你在誦咒時,讓心專注於不斷的咒聲上。不要想「這是悅耳的聲音」或「這是不愉快的聲音」、「這聲音太吵了」或「這聲音有氣無力」,只是專注於聲音的本身上。心的平和將於焉展開。不但如此,正如佛所說的:「藉禪修或憶持它,即使是成熟的五無間業也能被清淨」。禪修觀世音菩薩的形、聲,可清淨無量的不善業或障礙。

 

我們(注意:仁波切用「我們」這組字而非「你們」─英譯),身為禪修的初入門者,當我們的心住於自然、無念且不斷持咒下,可能會發現我們的心變得不安寧。遇此情況,可以停止持咒,盡量持久且不分神的,將心專注於其本然的樣子。

 

很重要的事是應向無二無別的上師與觀世音菩薩祈求,請求幫助我信服上師及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發展出慈悲心與證得大手印。最後應念誦功德迴向及利益眾生二祈請文來結束修持。

 

當你作大禮拜時,你應清楚的觀想三寶及三根本顯現在你面前的虛空中,並充滿整個宇宙。為了長養強烈的信心與恭敬心,你身作大禮拜,口念皈依祈請文,意保持信心與恭敬心的態度;這些為大禮拜的修行重點。

 

獻曼達供時,你再次地觀想三寶及三根本,以全宇宙無論是外形上、味覺上、觸感上、嗅覺上或聲音上的美妙珍品供養他們。你觀想這些供品無量無邊,三寶與三根本也全然的接受與享用。這是修持的重點應牢記在心。

 

如你正念誦百字明,你就想你的根本上師以金剛薩埵的外型呈現,坐於你的頂上。你向他懺悔,請求他清淨你自無始以來所造的深重惡業。然後,你一邊觀想甘露自外形為金剛薩埵的上師流出,一邊念誦若干百字明。甘露充滿你的全身並溢出;你的惡業和罪障像煤炭水或污油般的流出體外。這種個過程將使你清淨。 你觀想上師、金剛薩埵的身、語、意和你的身、語、意合而為一無二無別。這些為金剛薩埵的修行要點。

 

當修習上師相應法時,你可以以曾授予你最重要的灌頂、口傳、解釋及一般心靈指引者,為你的根本上師。或以曾對你的心提供最大幫助者,為你的上 師。這個上師的本質顯現為金剛持,並為本初佛金剛持及灌頂傳承、口傳及講解的喇嘛所圍繞。深具信心與恭敬心地念誦上師相應法六行祈請文。然後請求並接受四灌,並將你的心與根本上師的心合而為一。

 

這些教授足夠了;現在你們應盡可能的多修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