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觀音修持儀軌講授節錄------ 堪布卡塔仁波切
大悲觀音修持儀軌講授節錄
講授:堪布卡塔仁波切
翻譯:楚村桑伯
其次要想到那些曾經對你有極大恩惠的有情都希望獲得同樣的東西,他們都希望快樂,希望沒有痛苦,但是雖然這是我們通常的願望,但是由於無明,我們卻不知道什是快樂的因,什麼是痛苦的因。當我們致力於獲得快樂免于痛苦時,我們不去做會導致快樂的事—善業,也不知道避免會導致痛苦的事—不善業,反而傾向於許多不當的行為,誤以為那些會帶來快樂,回避許多善行,誤以它們將令我們痛苦。
這意謂著我們的願望和我們所得到的結果常常相左,因此,由於他們的行為所致,一般而言,輪回海裏的眾生皆沉沒於極端的痛苦中,特別是在下三道裏的眾生更是如此,而且他們也不會自動的跳出輪回,輪回不會自己停止,思維這些曾經對我們有極大恩惠的眾生由於不知道什麼是善行而處於極端的痛苦中,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而且他們也不會自己發現,所以他們不知道善行是導致快樂的因。如此思維而發出“我將置一切眾生於佛果”的心願。
為置眾生於佛果,你自己要先證得佛果。因此你瞭解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將證得佛陀的果位”,在這裏則指觀世音菩薩的果位,一旦獲觀世音菩薩果位,“我將如觀世音菩薩一般的利益眾生”。此時你思維雖然我現在還不能救渡一切眾生,但由於往昔的善業及願力,我這一生得以修習將來能救渡眾生的法門。我將把握這個機會精進修習圓滿觀世音菩薩之果位,而且如他一般的渡眾生。由於思維眾生現在的情形而產生這種要獲得觀世音菩薩果位並且在輪回未空前一直如他一般的救渡眾生。簡言之,由於這種強烈的動機,你在觀世音菩薩面前毫無造作至誠深心的受菩提心戒。如此思維同時念誦第一偈的後二句,這二句是:
‘由觀修及持咒的功德,為利眾生我願成佛’
法本裏的文字是“我以佈施等……”,這裏指的是六波羅密。它們兩個是一樣。在這論裏講得比較明確,因為你的目標是成就觀世音菩薩的果位,成就這果位的途徑(基本)是修習這個法來救渡一切眾生,觀想這個本尊,誦他的咒,以及最後安住於無念的靜坐。
利用這些字句,你決心要獲得佛果然後帶領所有眾生登於佛果,如此來發菩提心,菩提心跟一切其他的發心或慈悲心的差別在於兩項特徵,第一是在方便上的寬廣,第二是在智慧上的深邃。
菩提心的寬廣是指希望所有眾生皆得安樂且願意為眾生帶來安樂,而且這個願望的物件是無分別的,不分敵友親疏,不分貧富貴*,也就是說這個願力不是只對某部份的眾生而已。
菩提心的第二個特色是它深邃的智慧,事實上你要帶給眾生的不是會改變的或會消失的暫時的安樂,而是不會改變的,永久的究意的安樂,是佛果,這種要帶領眾生到這種永久的、完美的、不變的安樂,就叫作菩提心,或覺悟心。這是我們平常不會想到的,這也就是為什它是經由傳授或學習而來的。
在念誦皈依發心文若干遍後,你觀想面前虛空中的觀世音菩薩—本質是你的上師—身上放光,這光照射到所有你關心的眾生身上,也就是你自己及所有眾生,立即消除他們所有的惡業,所有煩惱,所有的痛苦,它不光是消除他們現在的痛苦,也消除那些會導致未來痛苦、過錯的因,使得眾生都得到安樂。然後你觀想這皈依的物件—觀世音菩薩,化光融入你自己,使得你的身、語、意與觀世音菩薩的身、語、意完全相融,無法區別。使你實際上能幫助眾生的能力大大的增加。
六項裏的第二項是觀想本尊,這也是正行裏的第一部份,首先你觀想自己仍是平常的形相為六道眾生所圍繞,就好似在皈依的部份觀想的一樣,若你不歡喜觀想各道的眾生如地獄道、鬼道及不同的動物等等,你可以觀想他們為人類的形相,在這裏是可以如此做的。
在每一眾生頭頂上皆有一朵盛開的白色八瓣蓮花,這是一朵完整的蓮花,包括花莖、花瓣、蓮蓬,在蓮蓬上有一片圓形的白光代表月輪,這月輪並沒有堅實的表面或實質,只是一個白色的光碟,好像無瑕的滿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