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10.30.高雄白玉中心~六種中陰講解


金堪祖


翻譯:多杰


聽聞佛法是種下解脫之因,善巧的法門,升起動機及態度是很重要的,動機是內心的想法,以大乘佛法來說,需發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以密乘而言,是淨觀。為什麼要利益眾生呢?四生有濕生、化生、卵生、胎生,大部份的眾生都是胎生,以藏文來說,無始輪迴是無生無滅,眾生有時投生三善道,有時投生三惡道,而中的一切眾生,自無始時以來無有一人未曾作過自己的父母。作父母時都是以大恩撫育我成長,恩重如山。所有這些具有大恩的眾生,雖然欲求安樂,卻不知修持安樂之因;雖然不想受苦,卻不知捨棄痛苦之因,所想所作背道而馳,非常迷茫,我如今聽聞並修持甚深正法是為了使曾經作過自己的父母、現在為六道痛苦所迫的一切眾生遠離各自業力所感的痛苦和所有的習氣,獲得遍知佛的果位。這樣的發心在聞法修法時都極為重要。修持善根無論大小,此善根若以方便攝持發心殊勝;因此我們有利益一切眾生的動機是很重要的。


前行──善巧廣大動機,我們要有大慈大悲的觀念(心),才會行善而有功德;


正行──無緣殊勝,觀修空性無緣起,空性是原始本性,驅除邪見、不善得到智慧;


結行──增長功德,令此善根日日增長,以迴向來說,是利益眾生及自己,如果你今天證悟的話,是真實迴向,如還沒有的話,可以隨喜迴向,依照文殊菩薩或普賢菩薩那樣隨喜迴向


一切善法以這三種殊勝攝持是必不可少的。波羅密乘與密乘在修行道路上的差別,以時間而言,波羅蜜乘需縱經三阿僧祇劫亦難成就,乘若精進修即生即可成就。


乘則不待立因,直扼身語脈風明點等要,以無作智無分別法身藏為體,以自性心安住其中,即於一生等悟入法界真勝義諦而證菩提。又判法界光明曼荼羅即為「體續」,依彼而起世俗諦相、一切蘊界處等,無可取捨故以本尊宮殿剎土莊嚴而為「道續」示修持方便,於諸分位能得八大悉地究竟能證無上菩提,是為「果續」,如是體道果義皆悉具足,故密乘為勝也。


密乘為利根道,以其少所勤苦多諸義利,殊勝口訣性究竟故。波羅蜜乘計以先泯能生所生世俗而悟勝義,乘直指淨因或離因之本位智,而事觀修當下悟入真勝義諦,故是殊勝。


以方便來說,波羅蜜乘於三毒勤苦克制,竟無能除;密乘則以微妙欲貪等大樂為道,不斷三毒自然清淨。


波羅蜜乘須斷欲塵而事修行,乘則以為助道方便。波羅蜜乘於二資糧別分漸修,所立五道多劫難窮,乘則直入無別智論,不了二諦無別,本來即是本尊真言之自性,乘則能了知,波羅蜜乘許長時後得果,密乘則許當下任運自然得果,故是殊勝。

此一切眾生自性本有之菩提心,亦即大乘諸經所說之如來藏。所言大圓滿者,自然智光明體性空為法身,自性明為報身,大悲證智為化身,三身本來本分具足

   因此聞法也是同樣,首先聞法的方式極為重要,尤其發心更為主要。如《功德藏》雲:“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如此說,倘若是為了貪圖地位、追求名聲等今生世間的利益而發心,無論聽聞多少佛法也不可能趣入正法。所以,首先向內反觀自心,調正自己的發心至關重要。如果知道如此調正發心,那麼善法已被方便所攝持,即將成為大士正道無量福德之津梁。同樣,如果不了知調正發心,雖然表面上聞法修法,卻只能成為修法的影像而已。因此無論是在聞法時,還是觀修都應以菩提心攝持,這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觀想,上師圓滿為法身普賢王如來,密乘上師一般來說,需為具德、行為如法,懂、及能背誦一切經典,了解一切經典,對弟子有慈悲及關懷,並不是剃頭就是師父。具德如法的上師,如同普賢王如來,如此思惟是十分重要的。剛接觸的弟子,都會到處灌頂,來聽聞佛法,我們需依止一位上師而修行,不是到處跑,會得到功德,這個比較那個比較是不會有意義的,我用一個比喻,對女生比較不好意思,假設一個女生如果交過很多男朋友,跟男朋友有關係,生了小孩,不知小孩是那一個男朋友的,一樣的道理,依止一位上師,觀修是對自己有利益的。那麼為什麼要永久依止一位如法上師呢?什麼是如法上師呢?了解、覺知一切經典(續部),將一切經典如法教導予我們是教法,我們學習教法,才有辦法證悟,那才是證法,如果你經教法學習瞭解之後,以後在山洞或家裡都可以自由自在的修行,往昔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時,為了聽四句佛法可以牲性命,在釋迦牟尼佛的本師傳裏有記載,那若巴及弟洛巴,密勒日巴經苦行,而有所成就(二利成就),沒有修苦行,而獲得解脫的只有二位,那就只有普賢王如來,還有印度的國王,凡人沒有修苦行,是行不通。一般凡人不是不好,密續中說眾生有如來藏。眷屬圓滿為如來密意傳、持明表示傳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地方為銅色吉祥山蓮花光宮殿,我們聞法的眷屬也觀為八大持明、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之自性;法圓滿為大乘法,時圓滿為本來常有相續輪。這些法本來即是清淨,應當了知這樣觀想並不是將非清淨之法觀為清淨,而是為了達本來清淨之本性如此觀想。


輪迴來自煩惱及業,遠離習氣,才能獲得解脫,獲得智慧。大乘佛教是以消除煩惱獲得覺悟,如來藏以歡喜心觀修,需捨棄三過、六垢、五不持。


聞法的態度,所斷之態度分三:法器之三過,六垢,五不持。


法器之三過:


第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


第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


第三: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耳朵不專注聽聞如同覆器之過:我們在聞法時,自己的耳識不應該分心於他處,應專注於說法的聲音上面聽聞。如果未如此聽聞,就如同在杯子倒著放,你倒下了多少飲食都沒有用,雖然你人在這裡參加聽法,但是自己卻不會聽聞到一句正法。


容器有漏器之過:如果對於所聽聞的法僅僅是表面瞭解或聽聞而沒有記在心中,則如同杯子有漏,無論注入多少汁液也無法留存一樣,無論聽聞多少正法也不會懂得思惟,調伏相續而修持。


容器有毒之過:聞法時,如果你自己以貪圖名譽、比較、地位、賺錢等想法而發心來聽聞佛法,或者你摻雜三毒貪癡來聽聞佛法,這樣的動機不好,不清淨,那麼佛法不會對你有利,反而正法也成了非法,如同向一個有毒的容器中,倒入勝妙汁液一樣。所以這樣的修行變成墮落三惡道的因,那麼要如何聽聞佛法呢?印度單巴仁波切說:“聞法時應如野獸酷愛聽樂器的聲音,獵人從旁邊射毒箭也不覺知,怡然專注而聽。同樣,聞法時應當不用注意別人,不起任何其他分別念而聽聞。西藏人北方人剪羊毛時是照順序,聽聞佛法也是要有順序的,如法的思惟,思惟是有順序的,最後如同啞吧吃糖一般,很甜,口頭無法言語,觀修、實修法門也是如此,否則,雖然你人在聽法行列中,心卻跟隨分別妄念,東張西望、心不在焉,這樣聽聞後應將所講的法義銘記於心中,弟子不應忘記上師的教言,應銘記于心並修持,這樣才能現前證悟。我們觀修法門時,如同飢餓的人,快速地專心飲食,以不間斷、不放逸的態度來修行,解脫如同太陽的光,烏雲散去,染著的煩惱也消失,以小乘來說,可以證得阿羅漢果位,如果你的修行無法證得果位,那麼是白修了。如果你參與聞法而將字義、了義不記在心中,雖然也可能有一點聞法的功德,但是對佛法的詞義絲毫也不理解,因此與未聞法無有區別。雖然記在心中,但如果摻雜煩惱,也不能趣入真實正法。


六垢:傲慢,未具信心,不精進,分散心,心太緊繃,疲厭。


傲慢:認為自己厲害、美麗、學問、財富已勝過說法上師的,這就是傲慢心。如果因自己在世間或出世間某些方面有少許功德,便認為我已如何如何而產生執著。則既見不到自相續的過失,也不了知他人的功德,應當斷除我慢,謙虛謹慎。


未具信心:如果觀察上師之後,具信心來聽聞佛法,是入法之門,如果無有信心,煩惱就會起來,入法之門則不通,要堅持四種信心中的不退信心。


不精進: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求法有上中下三品,所以得法也有上中下之分,如果不希求正法,那麼根本不可能得到正法。釋迦牟尼佛也曾為了僅僅四句正法,而經歷了挖出身肉做成千盞燈後插入千燈芯、縱身跳入火坑、身上釘入數千鐵釘等百般苦難。以強烈希求之心,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熱而聽聞正法。


分散心:意識散亂於六種外境是一切輪回迷亂顯現之根本、一切痛苦之來源。譬如:人現在在中心聽聞佛法,而心在台中、台北,無論聞法、修法、傳法時,都應當斷除分散心、妄想應當斷除,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聽聞正法。


心太緊繃:心太緊繃就會出現睡眠昏沉等過失,所以應當鬆緊適度。心不能過緊而內收(也不能過松而外散),應鬆緊適度,諸根自然放鬆。


疲厭:如果講法時間過長,就會覺得無法聽完,這就是疲厭的心起來,應當思惟如今已獲得暇滿人身,值遇了如法的上師,有了聽聞甚深教言的機會,應生起歡喜心。這是無數劫中積累資糧的果報。如今聽聞到甚深妙法,這多麼令人高興啊。以歡喜心而諦聽正法。


 


五不持: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未領會而持,上下錯謬而持,顛倒而持。


持文不持義:背了句子不記得意義,則如同孩童採集鮮花一樣,即推敲詞句對於自心無有利益。


持義不持文:如果記了意義而不背句子,而不依靠詞句不可能了知意義,這樣詞句與意義就會互相脫離。


違背而持:上師明明這樣講,不能造惡業,而他聽成要累積惡業,這就是違背而持,也就是沒有理解了義、不了義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種說法而受持,則會誤解詞句和意義而違背正法。


誤倒而持:語言不通,誤倒意思,及上下錯謬而受持,則違反了佛法的規律。即無論聞法、講法或修法也都會相違正法。


顛倒而持:順序顛倒,如前行變成在正行之後,及意義顛倒而受持,則自相續會因邪分別念的滋生蔓延而毀壞,並且此人將成為佛法的敗類。


所以應當斷除這些過患,做到一切詞句與意義上下不錯謬、以正確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難或甚多之處時,不應生懈怠而不受持,而應精勤受持。遇到簡單或極少之處時,不能認為法義淺顯而輕視,應不遺忘而受持。按照上下次第順序無有錯謬正確地受持一切詞義。


 


聽聞佛法要有二種思想,及具足六度。


依止四想:1.自己作病人想,2.法作妙藥想,3.善知識作名醫想,4.精進修持作醫病想。自己從無始以來在此輪回的大苦海中,猶如被因三毒、果三苦所逼的病人一般。例如病情非常嚴重的病人要想解脫病苦得到安樂必須依止一位名醫,並且遵照醫囑去做,如法服用所給的藥。同樣只有依止一位如名醫一樣具足法相的上師,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飲服正法妙藥,才能消除業惑的疾病。實際上所謂上師的悲心,是指以慈悲心攝受弟子,開示甚深教言及取捨之教理,依照如來言教開示解脫勝道,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更殊勝的大悲心。依靠這種大悲心是否趨入解脫道則依賴於自己。


具足六度:一切法行之竅訣就是在聞法前,1.擺設法座,鋪陳坐墊,供養曼茶羅以及鮮花等,就是佈施度;2.隨處做灑水清掃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儀,即是持戒度;3.不損害包括螻蟻在內的含生(不傷害眾生)及忍辱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即是安忍度;4.斷除對上師及正法的邪見,以真實信心、滿懷喜悅之情而聞法,即是精進度;5.心不散於他處而專心諦聽上師的教言,即是靜慮度;6.提出疑問、遣除懷疑、斷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聞法者都應當具足六波羅蜜多。


以上為聽聞佛法應有的態度及動機,不管我們參加灌頂、法會,最後要將一切功德迴向給予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馬 的頭像
    小馬

    藏傳佛教~十相自在宮殿

    小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