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生大士-口訣見鬘


      【口訣見鬘】的見,就是見解,見解是由學習宗義所建立,


       宗義是依我們的智慧去觀察,依佛陀的契經,與理論所安立的法,即我們稱為「成就的習性」,在道、果的時候,我們用宗義這個名詞,所以宗義是指道的最究竟果位,修行道的最究竟果位可以稱為宗義。這裡所講的宗義,是指我們一般所說的四部宗義。


     「乘」是由於意樂不同,廣大迴向。見解及乘是代表智慧與方便。


      以佛教來說又分為四部宗義:有部、經部、唯識、中觀。


      以「乘」來說分:聲聞、獨覺、菩薩乘。大乘又分:顯乘、密乘;


      大乘宗義是大乘的見解,下部的宗義是小乘的見解,指有部、經部,


      小乘是指聲聞與獨覺;大乘見解是唯識、中觀,大乘就是所謂的菩薩;雖然有些是持聲聞見解的菩薩,以意樂來講是大乘,以智慧來講是比較微劣,這是持小乘的宗義者;另有一種小乘者,所持的見解比較深奧,持有唯識或是中觀的見解,但他是小乘的意樂,所以他本身是小乘,但持大乘的見解。


     佛陀最初講四諦法輪,對大眾普遍講說四聖諦法,四諦、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這些是佛法的根本基礎。


     般若經裡的六度般若波羅蜜多,或是十度般若波羅蜜多(六度加上方便、願、力、智)


     所謂的密教是金剛乘,是以小乘經典為基礎,再加上般若經所說的空性,之後,再增加密教以空性現為本尊的殊勝修持。


    三乘是息息相關,如果我們把此三乘視為毫無相關,而貶視小乘,自豪我是密乘者或是金剛乘者,而不需要持戒律等,這是非常的愚癡,非常不好的,而且是錯誤的觀念。在經典上說到三乘,或是究竟一乘,小乘是聲聞與獨覺,大乘是顯乘與密乘二者。修持大乘的道次第,在經典所說修持小乘的基礎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小乘、大乘的顯乘、密乘是息息相關的。


見及乘的差別,這「差別」二字,不是指大小乘的差別,而是指密乘的差別。


 


禮敬薄伽梵妙吉祥童子及金剛法


世間有情所持之顛倒見無數,可以分為四種:


一.庸常見:乃不悟諸法有無因果之一切無明眾,(凡夫俗子,因其慧力不足,沒有其殊勝之見.)


有情的見解,主要針對人道眾生而說世間見和出世間見。在這世間上有情,有很多不同的錯誤見解,不計其數,這裡所說的謬見,就是不瞭解事實真相,不了知的見解,以及錯誤的見解,是指妄見及顛倒見二種。可歸為四類:


愚愚癡虛無見。有很濃厚的無知,像原始人一樣,沒有抉擇能力,不能分辨思考,是愚癡見。只知一般依種子之因,可以生苗芽之果,一般所承認因果論。如以時間而言,它的最初第一個因是什麼?不會想到世間的成住壞滅,只有看到眼前暫時的因果。未了悟有無因果,這裡所講的有無,是指有無前後世,或是宇宙創造者,這是對有


無二者不了知。因為他不通達了悟一切法,實際現象都是因緣和合,究竟性質是無自性。


二.順世見:不悟有無今生來世,依持世間之祕密句,而成就今生一世之財富與威勢.(以得今生美好為滿足者,不認為有因果及後世.)


凡夫順世見。這裡的順世不是指外道的順世派,是無有宗教的哲學思想,雖有抉擇能力,但僅僅著重於現世範圍,不會謀求後世的利益。就是不了知有無前後世,於現世勤求權勢,金錢財富,錯誤的依止世間某些神祕傳說規範與陰謀權術,盡一切手段達到目的。例如為了今世的財富或長壽平安,而祈求種種神衹,土地神、天神等,這就是依止世間神秘傳說規範。


以上二種是屬於未通達者,不瞭解者,並非是妄見者,他是不想去了知世間的究竟性質是什麼。


三.斷邊見:乃以諸法無有因果,且諸法皆於今生一世中突然而生


墮斷邊見者。虛無主義者,以自己宗教的思想,斷定諸法無有因果,以現見為主體的認知,否定不現見的一切,就是以妄見去立假因,說諸法無有因果,是依自己現見理由說無有前後世,如同外道的順世派。不承認世間一切現像是因緣法,他們對世間現象生滅是實執常法,認為只有這一世。


現在我們暫且把問題擱下。不管有無前後世,以今世而言,追求外在的發展,如同錢財或是外在的物質,認為只靠外在的種種追求所得,可以得到最究竟的快樂。在此我們可以深細的思惟一個問題,人人都想得到快樂,而不想得到痛苦;快樂與痛苦二者有兩種層面,一種是依身體的層面,一種是依心識的層面;這種依身體層面感受的快樂與痛苦,畜生也有。以人而言,是因我們的分別心與念頭,比起畜生繁雜得多,因此內心的快樂與痛苦也比牠們多;以內心念頭的轉變,快樂與痛苦也是非常的強烈,這是事實,我們都能體會的。現在可以依身蘊的快樂與痛苦,與依內心的快樂與痛苦來比較;以心識來說,


當我們享受某種外在事物時,應該是快樂的,但有時反而會覺得不快樂;或是當我們身體受極大的逼迫痛苦時,可是內心很平靜很安穩時,也不會覺得痛苦。以這兩種情況而言,人人都有這種的覺受。可知我們有兩種的覺受,一種是身體的覺受,一種是內心的覺受。


總而言之,這兩種是依靠五根識的感受或內心的感受,倒底那一種力量比較強大,我們必須要思惟瞭解。有時當我們身體有很大痛苦的感受,但內心卻很平靜的話,反而不會感覺到身體痛苦的感受,因為我們內心有很強烈的善心,可以承受身體痛苦的感受;如果此時內心非常不高興,不快樂的話,耳朵聽到很好聽的音樂,鼻子聞到很香的味道,眼睛看到很美好的事物,口吃了很好吃的食物,身體接觸到很柔軟的衣服,在依五根識雖能產生快樂的感受,可惜這時內心還是沒辦法覺受到快樂,甚至原本是快樂的領受,而變為苦受,因為內心很不愉快。因此以內心的感受與身體的感受,這兩者比較之下,可以了知內心的感受比較強烈,比較重要的。


身體的快樂感受,雖是要靠外境而來,但是這種快樂感受是沒辦法去除內心的痛苦。要得到內心的快樂,必須去除內心的痛苦,光靠外在物質是沒辦法達到的。外在物質只能滿足身體的感受,內心的感受不能靠這外在物質而離苦得樂。只是依靠外在物質並不是最究竟的方法,而且沒有辦法使我們內心得到快樂。如果只是為了今世,要想使自己內心減少痛苦,得到內心安寧快樂,佛法與宗教雖然並不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依宗教信仰的力量,我想是可以讓我們減少內心的痛苦,而增加內心的快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們內心本來就有生起關懷、慈心與悲心的潛能種子,不論你是否有無宗教。一般而言,


如果別人對你關懷一點,你就會感覺溫心,如果你內心裡沒有關懷種子,那麼別人對你關懷,你不會有快樂的感受;不管是誰,與他很親近的朋友如對他很關懷,他也會感覺很快樂。所以不管是多壞多惡劣的人,只要我們對他關懷,他也會感覺快樂,為了使我們內心痛苦減小增長快樂,慈悲心是非常重要。不論種族或住處不同,我們一出生就需靠母乳而生存下去的這些人,都是需要靠關懷而成長,我們都有關懷的種子,這顆慈悲心;如果能讓自己這顆慈悲心生起,我能很確定的,而且斷定你內心會更快樂,內心的痛苦與憂鬱也會減少。


 


四.外道見:乃於諸法周遍計度之常我見者,於彼復有無因有果之見,因果顛倒之見,有因無果之見等.(以為自在天為一切智,主張欲界自在天能生情器世間萬物.)


執常異端見。遍計諸法,主張有常一自主的我,這又分為:


無因有果見、因果妄見、有因無果見,這些皆是無明見。這是講說有宗義者;宗義有內道、外道宗義,外道可以分為兩類,有宗義者與無宗義者。前面一類至三類者之見,並非是宗義者;如何分別內、外道宗義者呢?最主要是以承認不承認「四法印」來分別;承認「四法印」的,稱為內道的宗義者,不承認「四法印」的,稱為外道的宗義者,也就是外道。


 


出世間道


有兩種見:


一.性相乘:1.聲聞乘


聲聞乘者見了悟外道等諸法增益(無中生有的執常邊)


損減(墮斷滅見的斷邊)及遍計。外道是指宗義者,此等皆無的「等」是指非宗義者,就是前面所說的順世與虛無見者,他不是顛倒執妄見者,只是不瞭解真實相的外道。這裡所謂損減就是沒有前後世見解,


這是斷見者。增益是遍計離蘊體而有常一自主的我,這些都是執常見者;遠離蘊體而有常一自主我,持這些的見解者,猶如取繩為蛇執妄見者。聲聞此等見皆無,聲聞乘見蘊、界、處等四大種等粗細色法,是真實有的,認為一切色法,都是由無方分極微和合所形成的,這是對外四大的見解;以內心的心識而言,執著真實有。以這種見解者,再加上以流轉還滅的方式,修學四諦的道理。修習四聖諦故,次第成就預流(初果)、一來(二果)、不還(三果)、阿羅漢等四種果。


                    2. 獨覺乘


獨覺乘者見如同聲聞,許諸外道於諸法增益、損減與遍計常一離蘊我等皆無。這與以上聲聞同,與其所不同處,是於達證法無我。這裡所指的是無外境,能取所取二體空;這在獨覺的見解中說到,聲聞的無我見解,獨覺者都是承許,獨覺於色蘊與一分法達證無我,所指的如同我們現起所取,而不是真實存在,也就是【現觀莊嚴論】提到三乘所証果是不同的:「聲聞是証得人無我,獨覺是証得二取空(唯識宗主張的法無我),菩薩是証得人法空性果位。」在這裡所指的就是二取空,又在【現觀莊嚴論】提到,獨覺者只是斷除所取分別。何謂斷除所取分別,因為他們認為識是真實有的,在這裡的見解是不承認所取是真實有(無外境),但承認能取是真實有。於是證得自(獨覺)果位,並非如同聲聞需待善知識教導,獨覺是靠自己的能力證得果位,是依自身往昔串習力,以十二緣起道理及通達甚深空性,即瞭解所取能取二取空之甚深法性義,而證得自菩提果。


                    3. 菩薩乘


菩薩乘者見,許污染與清淨諸法,皆勝義無自性,世俗雖有名言施設各各差別,但如幻化。這裡是講中觀見解,這又分為追隨龍樹菩薩的中觀應成派,另一派雖追隨龍樹菩薩,但承認名言也是自性有中觀自續派,有清辨論師,靜命論師及蓮花戒。中觀應成派佛護、月稱論師等,他們認為量(根識所緣非正量)是錯亂識,而且也不承認名言是有自性。各有不同的所破,雖然無真實但是在世俗幻相中,還有各別的自相(自續所破的是真實,應成所破的是自性)。這裡是在講無我的見解,這種的見解要靠方便(菩提心)為助伴雙運而修行。這裡講到十般若波羅蜜多,即六波羅蜜多加上「方便」、「願」、「力」、「智慧」波羅蜜多。依次第趣入菩薩十地,成就無上菩提果。


就如同剛剛所講說到的,中觀派有很多大師說聲聞有証得法無我者(依龍樹菩薩說:有蘊執必有我執。法我執是煩惱障,聲聞解脫必須斷法我執。這是中觀應成的主張),也有不承認聲聞有証得法無我者(唯識宗安立法我執是所知障),有不同的說法。談到無我,有些承認無我有粗細之差別,有的不承認粗細之差別,同樣在名言上有、無自性見解上的差別。有些承認名言上有自相(自續派),有些不承認名言上有自相(應成派)。以「自性」這兩個字而言,在【大乘莊嚴經論】也是講「無自性」,在立離因時,亦講「無自性」,雖然主張名言有自性,但在用字時又主張名言無自性。自性是在探討究竟性質時是無自性,但一般並不否認堅固是地的自性(性質),所以自性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內涵。


二.金剛乘:


事乘者見,許勝義無生、滅,於世俗觀本尊色身。這裡是指密教的本尊瑜伽,也就是所謂天瑜伽(修本尊),觀修隨順世果之道,也就是修生起本尊,從空正見現起本尊。如何現起本尊呢?是要由勝義無生、滅,於世俗觀本尊色身。所謂勝義無生滅之意,修觀者觀本身是無自性,是要瞭解它的究竟真實是無自性,依這種真理見解而現起本尊。先決擇無自性之後,瞭解本尊也是無自性之智慧,是所謂的所取,所謂所取行相,依世俗觀生起本尊色身。依本尊身影相、意影相、念誦、修行處潔凈、季節、星宿、禮拜等,主要依外事資具力量與因緣和合成辦。就是要靠外在的資糧修本尊瑜伽。


所謂的金剛乘,金剛是堅固無二的意思;無二是指智慧、方便無二。智慧方便無二又是指什麼呢?一般而言,是以大乘所說的空性,通達空性的正見,就是智慧資糧;佈施、持戒等是方便資糧,智慧方便二者雙運。如龍樹菩薩在【六十頌如理論】中講到:「自利法身,他利色身需要依福德智慧資糧而成辦。智慧福德資糧也是隨順這二身的因。」同樣的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也很清楚講到,依智慧福德二資糧如同鳥的雙翅,才能飛越生死苦海,到達彼岸。所以要成辦佛果位,在因位元就需要有方便智慧無二的修持。金剛乘是智慧,方便無二,雖然他們的本質不一樣,雙運就是相輔相成的意思,這兩個需變成一體,也就是所謂的無二,所以稱之為金剛。方便智慧無二的道次第,是如何生起?最主要在無上密時會講到,依光明之識(明光),而修隨順色身與法身之道。如此只依光明之識,可以成辦色身與法身的因緣,以此修持這是可能的。因為在成辦這種光明之前,需要有一些前行基礎,在下部(事部、行部、瑜伽部)中說到透過空性所取行相,現為本尊的修持所生起的本尊,再緣本尊觀想也是無自性的修法;緣廣大輪是方便,通達空性是智慧,所以方便智慧是一體的,雖然在下部也是說一體的,但在無上密是身語意合一,身語意無二,三密合一。


我們常稱說自己是密乘的修心者,只是念誦了很多儀軌文,並非依照這種方式修本尊的佛慢(自己就是本尊假名說為慢,前說空才能安立一切法,所以說必須對空性有深深的體悟)。必須要先觀自身空性,現起清淨身蘊,之後再生起佛慢。光依我們不清淨的身蘊,而安立的我,再觀這佛慢的話,這是錯誤的修持。當我們的內心可以很清楚現起清淨本尊的蘊體,那時我們現起的「我」,是依清淨蘊體施設的我,雖然事實上凡夫身蘊不是清淨的,空才能成立一切法,把它觀為清淨的。首先要如何觀修呢?之前我說過不清淨的蘊體是要斷除的,這蘊體是由業、煩惱所自在的,先觀想這些是無自性的,而觀想空性的道理,並不只是瞭解它是無自性,而且顯現收攝了不清淨的蘊體,不只是刻意,而且顯現它是無自性。在康楚仁波切的釋論中提到,本身要現起本尊。


我們都只會念誦儀軌,但卻不去學習空性的道理,而不重視空性,這是錯誤的。要修學密教,一定要對空正見有所體會,真正要修學密法,一定要對空性很深的體悟。以前在印度有具格的修行者,有一些是持瑜伽見解(唯識),一些是持中觀見解,如果沒有唯識或中觀的空性見解,要修密是不可能的。所以修密一定要通達無我之道理,這種無我見解要成為對治所知障,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攝持,所以要修習密法,顯教的基礎必須非常堅固。


如果只修學顯教者,修習菩提心,行六度,也是可以。但修密者,不但需要有顯教的基礎,而且需要有空正見及菩提心為基礎,否則無法修密,所以在見解上需了知勝義無生滅,遠離戲論之甚深義。我們不管見到任何東西,都會感覺它是很真實的存在,如果是真實存在,去尋找應該找的到,以破四生(破法執)及一異因(破人我執),破有無自性生的真義,或離一異因去尋找,找不到自性存在的。雖然我們所見到的都有很自主自相存在,既然那麼清楚,真正去找又找不到,那一定是無自性的。依這種方式可以瞭解到中觀的內涵,當下空正見在內心現起之後,依此現起本尊之相,這時再緣本尊現本尊是無自性,所以這裡就具足深明無二,因為所緣的是本尊,所以圓滿方便資糧;因為緣本尊,又觀修本尊是無自性,也可以圓滿空性智慧資糧。因此不只是深奧的空性,或是本尊明顯現相都可具足,所以他是深明不二的瑜伽。在說空性的當下,我們沒辦法現菩提心,當下觀修只是遮除真實有的狀態而已。因此要先修學菩提心,觀修前要刻意生起強烈菩提心時,再觀想所追求的菩提,以及追求菩提者的我,他是如何存在,再觀想他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真正見解,這種的見解就是菩提心所攝持的空正見,依這種的空正見再現起本尊,再以本尊做為「有法」,觀本尊是無自性,這兩種空性雖然是沒有差別,之前的空性,他的「有法」是不清淨的,之後的「有法」是清淨的,我們內心所現起的清淨                                                                           


本尊的空性,雖然這兩者空性是一樣,但是他的「有法」,就有清淨與不清淨的差別。


                    1.事續乘


                    2.兩俱續乘


                    3.瑜伽續乘:a.外瑜伽能仁續之乘:諸入外瑜伽能仁續乘者之見,主要是以不依持外部


                                                                                資具,而以勝義無生無滅之佛父佛母以及與彼無異


                                                                                心續之清淨等持,觀修四手印聖者色身之瑜伽而得


                                                                                成就.


                                          b.內瑜伽方便續之乘: 1.生起法:依三等持次第生起莊嚴壇城以作


                                                                                                   修證而成就.


                                                                                 2.圓滿法:於勝義佛父佛母無生無滅.無分別義


                                                                                                   不離中觀法界,於世俗則亦明修聖者


                                                                                                   之色身,且以平等不雜之修證而得成


                                                                                                   就.


                                                                                 3.大圓滿法:證悟世間出世間無分別諸法無始以


                                                                                                       來即是身語意壇城之自性而作修證.


      


所謂五支金剛蘊


世間共許五等覺


一切界及一切入


即是菩薩之壇城


地乃佛眼水我執


火是白衣風度母


空為法界自在母


三界無始佛淨土


一一證悟自心性


即彼菩提正等覺


亦即三有諸世間


亦即彼等諸大種


大圓滿法者,由四種證悟之道而勝解.


大圓滿:圓滿福德與智慧之資糧,是故乃果法任運成就之義.


法者:即入於四種證悟(一.一因證悟


                                         二.種字證悟


                                         三.加持證悟


                                         四.現觀證悟)


沒有苦行者,即世間庸常與斷邊見者,有苦行者可分為四種:


一.順世派與外道者,修世間之苦行.


二.聲聞之苦行:諸惡不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三.菩薩之苦行:不依他緣作調伏 不持神通作怖攝 具足悲心與慈心 及善心者無違犯


四.無上之苦行 :若是等覺最上乘 雖然現行五欲惑 即如蓮花於污泥 於彼戒律


                             遍圓滿        


 


p.s最近因中心某些風言風語,吹得我動怒了,趕緊打一些字讓自己消消氣.看看蓮師的教言及仁波切的照片,讓自己從地獄中走出來.仁波切說過生一次氣,下一次地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馬 的頭像
    小馬

    藏傳佛教~十相自在宮殿

    小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