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此宗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一宗正依之根本聖典,以建立義理顯示旨歸,故名華嚴宗。又以此宗觀門教相,至賢首大師法藏而圓備,故以賢首名宗。又名法界宗,以明法界自在無礙法門故。佛典稱釋迦牟尼佛成道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深位菩薩,說圓滿修多羅,即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也。佛滅度後七百年,南天竺國龍樹菩薩,往龍宮中,見此華嚴經有三本,其上中二本,並非凡力所持,乃誦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而出,流傳人間。東晉義熙年中,佛陀跋陀羅三藏,翻譯下本十萬偈中前分三萬六千偈為六十卷,是為舊經。次唐武後時,實叉難陀三藏,翻譯前分四萬五千偈為八十卷,是為新經。次唐德宗貞元年中,般若三藏,別譯入法界一品為四十卷。此經自佛陀跋陀羅三藏翻譯以來,早經敷暢。然至陳惰之間,杜順禪師,總括華嚴奧旨,作法界觀一卷,又作五教止觀一卷,始定一完之基礎,是為東土華嚴初祖,其弟子至相大師智儼,通華嚴十地中大相義,作華嚴略疏五卷,後人稱為搜玄記,並作十玄門五十要問答孔目章,以申其義,是為第三祖。至第三祖法藏,承搜玄之後,作探玄記二十卷,又嘗同譯八十華嚴。復造章疏二十餘部,大成一宗之教義。賢首歿後,靜法慧苑,背師說,作刊定記三十卷。嗣清涼大師澄觀出,作大疏及演義鈔,會釋靜法之破斥,恢復華嚴之正統,是為第四祖。次圭峰大師宗密,祖述清涼,盛弘此宗,後人稱為華嚴第五祖。唐季遭會昌之厄,此宗遺風掃地。至宋長水子濬及其弟子晉水淨源等,出而保存之,餘緒賴以不墜。明初別峰麓亭等,大闡華嚴宗旨。傳及明季,有續法法師,若賢首五教儀詳註等。清代有通理法師,著五教儀開蒙增註等,尚承流未泯也。






此宗以五教十宗,判釋釋迦如來一代之教法。如華嚴教義章云:初就法分教,教類有五。後以理開宗,宗乃有十。就法分教者,就所詮之法義,分能詮之教相為五類,非依年月說時之次第。如探玄云:以義分教,教類有五,此就義分,非約時事。以理開宗者,就五教所尊所崇所主之義理,開為十宗。言五教者,一小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一小乘教者,不堪聽受大法者所受持之教門,即愚法二乘教。愚法者迷執自法,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此教逐機設故,但說人空,不明法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木。唯論小乘,名為小教。此教總攝四阿含等經,六足發智婆娑俱舍等論所說。二大乘始教者,大乘之初門,為自小乘教出始入大乘者所說教法。未盡大乘法理,名之為始,不言定性二乘無性闡提作佛,故亦名分。於中廣說法相,少說法性。又說諸法一切皆空,不說不空中道妙理。此有相始教空始教二門。深密等經唯識等論,立眾生根性法爾有五種不同,建立依他萬法,名相始教。般若等經中觀等論。說諸法皆空,除有所得迷執,名空始教。三終教者,大乘終極之教門。此教言定性聲聞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名之為終。以稱實理,亦名為實。於中少說法相,多說法性。雖說法相,亦會歸性。如楞伽勝鬘等經起信寶性等論說。此上二教,並立階位,漸次修行成佛,故總名為漸。四頓教者速疾頓悟之教門。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立為頓,於中不說法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與三自性俱空,八識及二無我盡遺。訶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如淨名默住。顯不二等,是其意也。五圓教者,無礙圓滿之教門。此教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於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滿心,即成正覺,名為圓教,即華嚴經所說。




言十宗者,一我法俱有宗,謂人天乘及小乘中犢子部等。人天乘,計我法俱有實體。犢子部等,立三世有為無為諸法及勝義我。二法有我無宗,謂小乘中薩婆多部等。彼計一切法皆悉實有,而不立我。三法無去來宗,謂小乘中大眾部等。彼說過未之法。體用俱無,唯現在諸有為法及無為法有。四現通假實宗,謂小乘中說假部等。此宗不唯說過未無體,於現在有為法中,亦有假法有實法。在五蘊可實,在十二處十八界為假。五俗妄真實宗,謂小乘中說出世部等。彼說世俗之法皆假,以虛妄故。出世之法皆實,非虛妄故。六諸法但名宗,謂小乘中一說部等。彼說一切我法,但有假名,都無實體。已上六宗,收小乘教。然諸法但名,又通於初教之始。七一切皆空宗,謂五教中大乘始教。始教有空始教相始教二種。此就空始教立名,即無相大乘。彼說一切諸法,不問有漏無漏,悉皆真空。此賢首所立,清涼改為三性空有宗,謂此宗但說遍計一種性是空,依他圓成二種性是有。八真德不空宗,謂五教中終教。說一切法唯是真如,如來藏中實德攝故,有自體故,具性德故。清涼改此為真空絕相宗,謂此宗說真空實相之中,絕一切虛妄假名之相。九相想俱絕宗,謂五教中頓教。泯所緣境相,絕能緣心想,直顯離言法性。清涼改此為空有無礙宗,謂此宗說空是即有之空,談有是即空之有,二互交徹,圓融無礙。十圓明具德宗,謂五教中圓教,說性海圓明,具足眾德,一多相容,主伴無盡,清涼改此為圓融具德宗。




華嚴經云者,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略,具譯應云大方廣佛雜華嚴飾經,譯略雜飾。大方廣者,大者,體性包容。方廣者,相用同遍,一切如來所證法也。佛者果也,萬德圓明,能證人也。華喻萬行,嚴謂嚴飾,因位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云華嚴。如華嚴略策云:大方廣者,所證法也。佛華嚴者能證人也。佛謂果圓覺滿,華喻萬行披敷,嚴乃飾法成人,經乃貫穿常法,又佛果地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云華嚴。如探玄云:佛非下乘,法超因位,果德難彰,案喻方顯。謂萬德究竟,瓖麗猶華。互相交飾,顯性稱嚴。




至相賢首,據六十華嚴,言佛七處八會說華嚴經,謂人中三處,天上四處,為七重會,普光為八重會。清涼據八十華嚴,言七處九會。第一會,在菩提場,說毘盧遮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有世主妙嚴品已下六品。第二會,在普光明殿,說十信法門,有如來名號品已下六品。第三會,在忉利天宮,說十住法,有忉利天宮品已下六品。第四會,在夜摩天宮,說十行法,有昇夜摩天宮已下四品。第五會,在兜率陀天,說十迴向法,有昇兜率天宮品已下三品。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說十地法,有十地品一品。賢聖有隔,故越化樂。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說因圓果滿法,有十定品已下十品。前六因圓,後五果滿。第八三會普光明殿,說普賢大行法,六位頓成,有離世間品一品。第九會,在室羅伐城逝多園林,說入法界法門,有入法界品一品。而第九會末,歸菩提場,則十會圓明,頓彰玄極。約能詮文,束此九會以為四分。約所詮義。此經一部,有五周因果。四分者,第一會世主妙嚴品已下六品,名舉果勸樂生信分。從第二會如來名號品,至第七會如來出現品三十一品,名修因契果生解分。第八會離世間一品,名託法進修成行分。第九會入法界一品,名依人證入成德分。五周因果者,一所信因果,謂第一會菩提場,說如來依正因果法門,共六品。前五品,顯舍那依正果德。後一品,明彼本因,令人信樂,故名所信因果。二差別因果,謂第二會普光明殿至第七會重會普光明殿,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差別因果之法門,共二十九品。前二十六品,辨因。後三品,明果。故名差別因果,亦名生解因果。三平等因果,謂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說平等因果,共二品。前普賢行品,詳因該果海。後如來出現品,明果徹因源。因果交徹,平等不二,故名平等因果,亦名出現因果。四成行因果,謂第八會重會普光明殿,說成行因果離世間法,唯一品。初明五位因,後明八相果,以此因行,成此果行,故名成行因果,亦名出世因果。五證入因果,謂第九會逝多林,說證入法界妙門,唯一品。初明佛果大用,後顯菩薩起用修因,謂因果二門俱時證入,故名證入因果。




此經以法界緣起理實因果不思議為宗。法界者,總相也,包事包理及無障礙,皆可軌持,其於性分。緣起者,稱體之大用也。理實者,別語理也。因果者,別明事也。此經宗明修六位之圓因,契十身之滿果,一一皆同理實,皆是法界大緣起門。語理實則寂寥虛曠,故經云: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超諸取著絕言道,真實平等常清淨。語緣起則萬德紛然,故經云:而於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此二無礙,故事理交徹,互奪雙亡。此二相成,則事理照著。以理實而融因果,則涉入重重。會斯二而歸法界,則融通隱隱。故經云:於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無為之性。




此經之章疏,六十華嚴,有至相之華嚴經搜玄記,具云於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搜玄分齊通智力軌,又單稱華嚴經略疏,有賢首之華嚴經探玄記,單稱探玄記。八十華嚴,有清涼之華嚴經疏,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四十華嚴,有清涼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圭峰之疏鈔。他若帝心之法界觀五教止觀,明華嚴之觀行。至相之孔目章十玄門五十要問答,賢首之五教章金師子章華嚴旨歸遊心法界記妄盡還源觀華嚴八會綱目,清涼之華嚴懸談華嚴略策華嚴七處九會頌等,說華嚴之奧旨,皆此宗之要籍,至賢首五教儀五教儀開蒙增註等,則此宗之入門也。




華嚴四十二字行門




一、字母釋義與觀行




修學華嚴字母其主要方法有「唱誦字母」和「觀想字母」二種儀軌,如下簡略說明之。首先了解「華嚴字母」共有四十二個字。依序為:阿、多、波、左、那、邏、柂、婆、茶、沙、嚩、哆、也、瑟吒、迦、娑、麼、伽、他、社、鏁、柂、奢、佉、叉、娑多、壤、曷攞多、婆、車、娑麼、訶婆、縒、伽、吒、拏、娑頗、娑迦、也娑、室左、侘、陀。




以上的字母有一合、二合、三合,三種類型。一合共有三十三個;二合共有八個;三合只有一個。一合是單字(單音)。二合是由兩個字(音)拼成一個字母。三合是由三個字(音)拼成一個字母。




華嚴共修會中,誦持《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時,每當誦完一卷經,每卷經末帶大家唱誦的就是其中的三個字母。從第一卷開始,每卷順序、依次取三個字母,到第十四卷才將四十二個字母全部唱畢;再從第十五卷開始,三個字母為一組,重頭依次排列。即四十二個字母,每經過十四卷重複全部唱誦一遍(但自第七十三卷起,每卷唱四個字母)。




「四十二字門」的「字門」,與「字母」有何不同?有些經中稱「字門」為「陀羅尼門」,兩者又有何不同?




首先介紹「字門」。依《佛光大辭典》的解釋「字門」即「以字為門」;由此門而入則以法悟諸法之理,故稱為「字門」。又《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中,則稱「字門」為「字印門」,而「四十二字門」的名稱為「海印三昧陀羅尼門」,意為:如大海能印現一切。




「字母」義,如《文殊師利問經.字母品》所述: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字母云何說一切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文殊師利!如稱阿( ) 字時是無常聲,稱阿( 引去) 字時是遠離我聲,稱伊( ) 字時是諸根廣博聲,稱伊( 引去) 字時是世間災害聲,稱迦( ) 字時是入業異熟聲,稱佉( ) 字時是出一切法等虛空聲,稱誐( ) 字時是甚深法聲,稱伽( ) 字時是摧稠密無明闇冥聲,稱拏( 鼻聲呼) 字時是除諸煩惱聲,稱多( ) 字時是真如無間斷聲,文殊師利!此謂字母義,一切諸字入於此中。」




「一切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可知此處是將「字母」視同「陀羅尼字」。「字門」是由「字母」( 單一或複合字母) 組成,字母又譯作「陀羅尼門」有時直接譯為「陀羅尼」或稱「咒」。也有經典將「字母」稱為「字印母」。而「四十二字門」的另一名稱為「大海陀羅尼」或「大海印三昧陀羅尼門」。對於「四十二字」,可以徧示所有的陀羅尼,即「總持」之義──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在《大方廣佛花嚴經入法界品頓證毘盧遮那法身字輪瑜伽儀軌》中提到華嚴四十二字得旋陀羅尼,於月輪中「觀想」字形的修行方式以右旋布列四十二梵字( 即圓明字輪),並進一步悟入般若波羅蜜四十二字門的觀行方法,即是「旋陀羅尼」觀行,如經文:……復應悟入般若波羅蜜「四十二字門」,了一切法皆無所得,能觀正智、所觀法界,悉皆平等,無異無別。修瑜伽者,若能與是「旋陀羅尼」觀行相應,即能現證毘盧遮那如來智身,於諸法中得無障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馬 的頭像
    小馬

    藏傳佛教~十相自在宮殿

    小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